1.安金藏
唐朝大臣,西域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人,粟特族。安金藏是定远将军安菩的儿子,起家太常寺的乐工,负责宫廷祭祀乐舞。载初年间,他剜心营救太子李旦,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安金藏擢升为游骑将军、右武卫翊府中郎将、太常寺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更是拜为右骁卫将军,册封代国公。大历元年(766年),安金藏去世,获赠兵部尚书,谥号为忠。
2.安重诲
五代时期后唐大臣,河东应州(今山西应县)人,粟特族人。安重诲是晋王李克用大将安福迁的儿子,骁勇善战,才能过人。后唐明宗即位后,他凭借拥戴功勋出任左领军大将军、枢密使、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然而,他因不通文墨、刚愎专断,最终与后唐明宗产生分歧,被调任河东节度使,以太子太师致仕。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被诛杀。
3.安丙
南宋名臣,字子文,号晶然山叟,广安军甘溪场(今四川华蓥市永兴镇)人。安丙历知大安军,有惠政。在“武兴之变”时,他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杀叛乱的吴曦。后因专权受朝廷猜疑,改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等职。嘉定十二年(1219年),安丙再任保宁节度使兼四川宣抚使,成功擒斩叛乱的红巾贼张福。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去世,获赠少师、鲁国公。
4.安邦彦
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西南川贵等省历史上奢安之乱主要头领,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天启二年(1622年),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自称“罗甸大王”,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陷入困境,安邦彦的行为对明朝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安致远(1628~1701)
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明末清初寿光县纪台乡安家庄人。安致远是贡生,自顺治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六年至一六八四年)间,应举十五次未中。他一生著作丰厚,有《玉硙集》、《纪城文稿》、《纪城诗稿》、《吴江放啸》等均收入《四库全书》。另著有《东归草》一卷、《青社遗闻》四卷、《安静子集》13卷以及《青郡先贤志》等。他诗、词、歌、赋、文俱工,且独成一家。
6.安征夫(1914一1945)
原名安文弗,曾用名安问卜,四川苍溪人。安征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川籍烈士中职务最高的抗日将领。他曾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主任教员、学生队队长,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宣传股长,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二团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宣传部部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9月5日在山东诸城战斗中牺牲(一说患肺炎而逝)。
7.安焘(1034~1108)
北宋官员,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字厚卿。安焘早年入太学,师从胡瑗。仁宗时,登进士第,历任判吏部南曹、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检正中书孔目度公事、知审刑院、权三司使、户部尚书等职。元丰六年(1083),擢为同知枢密院事。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平心奉法,颇得宋神宗赏识。元祐二年(1087),进知枢密院事,主张守边,反对开边生事。绍圣初,拜门下侍郎。力主调和新法旧法,与章惇有隙,遂出知郑州。宋徽宗即位后,复知枢密院,与宰相韩忠彦合议,放弃湟、鄯州。未几,见党祸已萌,托言年老以避位,出知河南府。崇宁初,坐弃湟州之罪,累贬为祁州团练副使、建昌军安置。久之,复通议大夫,回到洛阳后病卒。
8.安禄山(703—757)
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杂胡,原名轧荦山,本姓康。后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安禄山在唐朝时期担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发动安史之乱,对唐朝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以负面形象著称,但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影响不容忽视。
9.安民
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多出其手。在熙宁年间,他因刻石蔡京所书元佑党碑而闻名。安民在石碑上镌刻“安民”二字,表达了对劳役之苦的同情,闻者皆愧之。
这九位安姓历史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和深远影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