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陨石坑是中国首个被证实的陨石坑,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罗圈沟里村。勘察表明,此陨石坑形态呈碗状,属于简单坑,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坑区基岩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
1982年开始的20年里,陆续有科学家试图通过航空遥感地质构造解析和实地观察来解释岫岩圈里的奇异地貌,但结果并不确切,科学家们大胆推断该坑为陨石坑。
1998年之后的三年,又有科学家通过地质填图和人工重砂等样品分析,再次推断该坑与陨石撞击有关。
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率领的研究团队开始对中国陨石坑进行探索,历时3年,成功证实了中国境内第一个地外天体撞击构造——岫岩陨石坑。
陨石坑是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对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古生物变迁、成岩成矿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状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人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证了岫岩陨石坑的撞击起源。从揭示的科学信息上看,岫岩陨石坑带给了人们远比预料更为丰富的系列科学未知,值得被视为瑰宝加以挖掘。
“大碗”造型第一次得到科学界重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辽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大队在本区开展地质调查,地质区测大队认为这类构造“十分罕见”,他们将这一地质现象描述为漩涡状构造。
经勘测,发现这个大坑区的岩石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坑缘和坑底多被浮土、残坡积物和第四系湖相沉积物覆盖,碗状地貌蔚为壮观,形态极具震撼力,但是什么力量形成了这么大的盆地?
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陈鸣博士率勘探队来到了圈里进行长期钻探和调查,试图系统论证这个“旋涡状构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才掀开了揭开“大碗”神秘身份的序幕。
而经过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陈鸣博士的《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论文通过国际上最严苛的审核,得以在国际最权威的《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发表。通过对坑内物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确定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通过认证,标志着岫岩陨石坑正式得到国际认可,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了第一个陨石坑。
岫岩陨石坑是中国唯一被国际科学界认可的地外天体撞击构造,直径1.8公里,形态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岫岩陨石坑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这项研究的进展,体现了中国在陨石坑和冲击变质领域的进步,与国际上该科学领域研究水平差距的缩小。对该坑开展多学科交叉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陨石坑和冲击变质提供知识积累和培养专门的科学人才。
岫岩陨石坑是中国极为珍贵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旅游开发价值;不但要保护好陨石坑区域的环境,而且应该加强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步伐。相信岫岩陨石撞击坑宇宙奇观的开发利用,可服务于全民科学普及教育,同时将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