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秀英》改编自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这原本是个简单的公案故事,如今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出祝寿的酒席惹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子为个“理”字独身闯京上告,一场公堂审问却成全了失散多年的夫妻的相认,一番齐心的努力使正义得到伸张,善恶得到明辨。“莫道女子肩嫩,大山也能担承,心中认一个理,只求世道公平。”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之一——淮海戏悲喜剧《皮秀英》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这是全戏序曲开头的一句词,也是全戏的魂。浓重的地方特色,紧凑的故事情节,到位的唱腔和身段表演,华丽的舞台美术让在座的观众沉浸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淮海戏独特而牵人心弦的“拉魂腔”久久回荡……
淮海戏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地方戏剧,旧称“淮海小戏”。它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
早期的淮海戏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在舞台上演出,也能在街头、乡村“摆地摊”。
与同是江苏戏曲的昆曲、评弹不同,淮海戏总是充满乡风野趣,人物的个性是那么鲜明特异,情感分明,给人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感觉,又不时地流露出一丝丝诙谐。贴近老百姓的内容和表演让淮海戏在江淮一带十分流行,从孩童到老人都会随口哼唱几句,谁人不懂淮海戏?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贴近,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时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用于党的宣传。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直到现在,淮海戏仍旧在江淮地区十分流行,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这些经典都得以传承下来,继续给当地的百姓带来饭后茶余的欢乐。
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淮海戏出现在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皮秀英》改编自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这原本是个简单的公案故事:女子皮秀英为了代小叔伸冤而不顾一切阻力和困难,勇闯重重难关,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小叔的清白;在王府告状时,无意之间遇到离别六载的夫婿,最后小叔冤案伸雪,全家团圆的故事。而《皮秀英》却在这条线索下有了更为丰满的剧情。
廖寿儒编剧说“传统的《皮秀英四告》情节过于简单,这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与表现人物情感,让观众会有莫名奇妙的感觉。于是我就对情节与人物的设置做了些变动。”
改编之后,该剧开头就加进了这一场热闹的祝寿酒席的戏份。皮秀英小叔子李贤贵的岳父黄阁老过寿,舞台背景是官宦府第,灯火辉煌,舞台美术与人物的行为都展现出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宦人家的气息,这为后来黄阁老嫌贫爱富陷害女婿作了铺垫,也才有皮秀英为小叔清白上京四告的一系列故事。而传统的剧目直接就从皮秀英上京告状演起,新剧让剧情也更为连贯。
除剧情的改变之外,一个角色的增加也让新剧无论从剧情还是趣味上都更具吸引力,这个角色就是:公主。女主角皮秀英是位可敬可爱的女子,她有坚强刚毅、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一面,也有后面情感戏里的柔媚娇羞的一面。但公主的角色端庄秀丽识大体,又不失俏皮可爱,丝毫不逊于主角皮秀英。这部剧的高潮部分在皮秀英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京城告状时,竟然在堂上遇到自己失散多年的丈夫,这一情节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也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喜剧色彩。但这却与之前皮秀英所经历的悲苦形成巨大的反差,猛然的转变有些突兀,这是由悲到喜的突兀,于是公主这个角色便发挥了作用。皮秀英在上京路上甚至遭受了亲哥哥的阻挠,险些丧命。这出戏结束后,场景一转,来到京城,公主出场,竟是女扮男装,这无形中慢慢开始了气氛的转变,并且这个公主偏偏暗恋皮秀英的丈夫、身为平西王的李贤明。她假借想看王爷审案接近王爷,但在审案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皮秀英的身份,并且对她抱有深深的同情,不计较自己对李贤明的感情,成人之美,最终撮合了这对夫妇的相认。
公主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她也爱着李贤明,但没有嫉妒她,甚至在听完皮秀英的叙述后,反而由衷地同情她,赞许她,制造机会让两个人相认,这样的品质让公主受到观众的认可,她知晓二人身份后的撮合也显得诙谐幽默,让整部剧顺利地过渡到喜剧的结局,又增加了这部剧的乐趣。“公主的活泼可爱与成人之美的品质从侧面衬托了主角皮秀英,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表达对这些有着优秀品质的女性的赞美。”廖寿儒这样解释,“这些改变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我们的戏剧才会一直有观众。”
淮海戏是绽开在淮海平原上的一枝绚丽的艺术之花,在通过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验收后,它仍旧面临着传承下去的艰巨任务。
6月20日上午,中国剧协在京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进京演出专家座谈会,专家提出了传承发展淮海戏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只有代代相传才能得到延续与发展,我们的宝贝太多,留下的却越来越少,不能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尸体。”廖寿儒感慨道。
为了保护淮海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淮海戏工作者们整理改编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同时也新编了许多剧目。他们坚信,要想发展这一剧种,首要的就是继承历史的精华。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人们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变淡。专业学习淮海戏的人越来越少,专门开设有淮海戏的淮安艺校最初生源非常匮乏,最后学校只好承诺,免除学生学费与生活费,才找到足够的学生。
想让这一个剧种存活下去,最根本的是保持它的特色。廖寿儒说:“现阶段,很多剧种都逐渐有被京剧这些著名剧种同化的倾向。虽然要学习京剧的优点,但是却一定得保留我们淮海戏自身的文化特点。”
“拉魂腔”的唱法就是淮海戏的一大特点,在研讨会上专家也提出:拉魂腔非常独特,那种震撼力真是可以拉动观众的心魂。例如这部新编《皮秀英》就将拉魂腔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地彰显了淮海戏的特色。
在传承的基础上,势必要对剧种进行发展才能让它在流传时也散发新的活力。江苏省淮海戏剧团一直注意让剧情符合当代人的兴趣。“淮海戏是农民和普通市民的艺术,寄托的是人民的希望,渴求的是百姓的共鸣,我们这不是迎合,而是让淮海戏永远散发新的活力。”廖寿儒如是说。
除此之外该剧在一些细节上也注意改进,让语言更为朗朗上口,容易理解。里面不时冒出一些很现代的词汇,如“帅哥”、“美眉”、“第三者”之类,每次都会把下面的观众逗乐。
该剧在服饰、造型、舞台美术上更加要求精益求精。《皮秀英》中皮秀英一角原本是青衣,但是为了让戏剧更有观赏性,又糅合了花旦的一些特色,让皮秀英这一角色更丰满更富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