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晕,中医病名。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明、清以前,本病多同在“子痫”病症中一并探讨。至清代之《叶氏女科证治》才将子晕与子痫从病因论治上分别论述。以后《女科证治约旨》进一步明确指出本病病因是由“肝火上升,内风犹动”或“痰涎上涌”所致。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犹。经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经验之说。
1.阴虚肝旺
素体阴虚,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不足,阴不潜阳,肝阳鸱张,上犹清窍,故发眩晕。
2.脾虚肝旺
素体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精血输送受阻,复因孕后阴血养胎,肝失濡养,体不足而用偏亢,肝阳挟痰浊上犹清窍,发为眩晕。
3.气血虚弱
素体气血不足,孕后气以载胎,血以养胎,气血因孕更虚,气虚清阳不不升,血虚脑失所养,故发眩晕。
(1)病史: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双胎、羊水过多等。
(2)临床症状以头晕目眩为主证,重症多发生在妊振中晚期,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模糊、浮肿胸闷、心烦呕恶等症,往往是子痫的先兆症状,应引起重视。
测血压,收缩压高出基础血压4.0kpa(3mmHg),舒张压高出基础血压2.0kpa(15mmHg),或基础血压不高,孕20周后血压高于18.7/12.0kpa(140/90mmHg),同时作眼底检査。浮肿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腹部甚至全身,呈凹陷性水肿。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
本病以眩晕为主证,其实质是因孕而虚,属于本虚标实证。阴虚肝旺,但见头晕目眩;脾虚痰阻,多兼四肢浮肿、呕恶;气血虚弱必兼气血虚弱之象,大抵以此为别。
其病机特点主要是肝阳上亢,治宜育阴潜阳,随证选加滋阴、化痰、补益气血之品,慎用温阳助火之剂,以免助风火之邪。
(1)阴虚肝旺证
主要证候: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失眠,心中烦闷,颜面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或绛,少苔,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代表方:枸杞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
方药:泽泻、丹皮、山茱萸、熟地、白芍、茯苓、枸杞、菊花、龟甲、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
(2)脾虚肝旺证
主要证候:妊娠中晚期,头晕头重目眩,胸闷心烦,呕逆泛恶,面肢浮肿,倦怠嗜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湿,平肝潜阳。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蔓荆子。
方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
(3)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期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
治法:调补气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丹参、钩藤、石决明。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应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镇静、降压,中药加强育阴平肝潜阳之功。做好床边护理,防止发为子痫。
子晕有轻重之分,气血虚弱型属轻证,阴虚肝旺,脾虚肝旺为重证,多是子痫的先兆症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大多良好;否则病势发展可导致子痫,甚则影响母子生命。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2.宜食用高蛋白、维生素类及富含钙、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低盐勿食。
3.充足睡眠,安静环境,左侧卧位。
《女科证治约旨》:妊娠眩晕之候,名日子眩,如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致昏眩欲厥者,宜桑丹杞菊汤主之。……如因痰涎上涌,致眩晕欲呕者,宜加味二陈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