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山位于湖州城南道场山,旧名云峰,为天目山尾闾,最高峰海拔 210.7米。历史上把“道场晓霁”列为“吴兴八景”之首。据史料记载:道场山原有仰高、宜晚、望湖、笑月、爱山、伏虎、甘泉、太白、渺渺诸亭,亭貌各异、各有情趣。到清代、九座山亭尚存,以后渐渐荒废。现道场山腰仅存有光皓亭,民国22年(1933年)建造,是道场山最迟建的凉亭。
道场山位于湖州市城南5公里, 其山峰峦秀郁,水石爽爽。山顶有始建于宋代的多宝塔, 屹立千年,气势挺拔,现已初步修复,供游人观瞻。山腰有在宋代被列为江南十大名刹之一的万寿寺,在日本和东南亚佛教界有很大影响,也已初步整饰,护存有观音殿、千佛壁等古迹,供有苏州灵岩山赠送的木雕观音三尊。巍峨的道场山与山下的碧浪湖相映成趣,历代就有“道场晓霁”之称。宋代苏轼曾留有“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佳句。
第一站 多宝塔
多宝塔位于道场山主峰之巅。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砖身为木檐楼阁式塔,七层八面,连台基通高33米,各层逐层向上收分,塔顶为砖砌穹窿顶,叠涩做法,塔壁全用青砖砌筑,外抹白灰,表面仿木构件如倚柱、额枋等饰红丹。该塔以佛教名义命名,实为文峰塔。它表明湖州自古崇尚文风和科举,此塔建成后,湖州共出状元16名。同时该塔因其造型挺拔、俊秀,地理位置极佳,已是湖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其踞高而立又紧傍苕溪及104国道,无论水陆通行,只要看到多宝塔便知到湖州,故有:“一天不见多宝塔,思乡之情油然生”之说。万历《湖州府志》把“道场霁晓”列为“吴兴八景”之首。登临山顶塔边,近看,峰峦起伏,云烟缭绕,幽谷浮翠,松青水秀。远有,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湖城人家,尽收眼底,具有较好的艺术观赏价值。1961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第二站 万寿寺
万寿寺占地约一百二十亩,全寺依山而建, 由大雄宝殿 、观音殿 、祖师殿 、天王殿 、东岳殿、燃灯殿、成宫殿(娘娘殿)、客堂、斋堂、钟楼、鼓楼、方丈室、僧房等组成,其中观音殿是明代遗迹,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万寿寺题寺额。寺内遍植金桂、银桂、 银杏、楠树、香樟、柏树、罗汉松等名贵树木。沿右侧石级而上,四周林木森森,蓊郁苍翠。尤其是两株高大的古银杏,童童如盖,两人方能合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曾是 《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寺院斋堂可提供斋饭、素面、禅茶、咖啡、养生茶等。1994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第三站 道场山祈年题刻
祈年题刻位于吴兴区道场山万寿寺东北处,刻于元至正五年(1339年),为元朝湖州路最高长官达鲁花赤来道场山为民祈求丰年的记录,刻录于一块巨大的岩石立面上,石刻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祈年题刻反映元代江南地区传统农耕相关习俗,为元代江南地区农业文明的重要资料。元朝官员达鲁花赤,以汉族的礼制为汉族百姓祈福,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石刻上留有明确的元代纪年,这在浙江全省都是极为罕见的,极为珍贵。2019年,道场山祈年题刻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站 悦集(道场店)与纯阳宫古道
良好的休息会让假期更美丽~悦集酒店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心情更加放松,春申阁、金盖轩……餐饮包厢的名字,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现在,美景、茶点、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与纯阳宫和下菰城遗址咫尺之遥,实在是休憩宝地。店旁纯阳宫古道长约1700米,为湖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三普登录点),起始处在东苕溪西岸吴沈门,有石梁桥一座,桥身阴刻“重建云巢桥,宣统元年,纯阳宫建”,循着古道向前,先见“知止”亭,后遇“止止”亭,两座亭子均为歇山顶正方形,信步前行,只见古井一座,纯阳宫山门在即。
第五站 纯阳宫
纯阳宫,又名梅花观。位于湖州市城南的道场乡金盖山桐凤坞内。初以东晋何楷在此筑读书堂而知名。南朝宋元嘉(425-453)年间陆静修于此修道,遂成梅花观的开山道祖。作为江南全真教龙门派祖庭,古梅花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更因其悠久的梅花种植历史而闻名。1994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时名称为古梅花观,2005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纯阳宫。
第六站 下菰城遗址
下菰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金盖山(古称何山)下,是战国时楚国菰城县和秦置乌程县的县治,下菰城因“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下菰城遗址是中国东南各省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总面积68万平方米,分内外二重城垣。下菰城城墙均用黄土夯筑,下菰城城墙高6-9米不等,上部宽3-5米,底部宽20-30米,断面呈梯形。 明代诗人张羽曾写下《下菰长烟》诗:“坡陀废垒青山侧,至今传是春申宅。三千剑履化为尘,蔓草苍烟淡草瑟。”“下菰长烟”、“金盖出云”均为吴兴八景之一。下菰城是湖州正式设置地方行政政权的肇始之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州自古山水清远,而道场山为最佳处,素来为城南胜境。道场山旧名“云峰”,属天目山余脉,海拔210.7米,山体呈西南——东北向,面积约8平方千米。宋代谈钥嘉泰年间所编《吴兴志》中有“昔讷和尚辞师出巡,礼师曰,逢道即止。讷经此山,遂留”的记载,这便是道场山地名的由来。
风光秀丽是道场山的容颜
“峰峦秀郁,水石森爽,殊为吴兴佳绝,而古今游览者咸萃焉”“最为郡中诸山之胜”,这是明弘治《湖州府志》对道场山的描述,可见道场山风景旖旎秀美,历来为游人流连忘返之处。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家名流都在游览此山时流连忘返,推崇道场山之胜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篇,苏东坡诗有“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之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明万历《湖州府志》更把“道场霁晓”列为“吴兴八景”之首。登道场山顶,湖城风光尽收眼底,更远处太湖风帆点点,隐约可见,周遭山峦起伏,或清丽明快,或朦胧深邃,仿佛置身山水画中,让人陶醉。
人文荟萃是道场山的内涵
山顶有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的多宝塔(亦名文风塔、文笔塔,兴盛湖州文风之意),为古代湖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山腰有“五山十刹”之一的江南名刹万寿寺,该寺是文化底蕴凝厚的佛教圣地。另外,还有祈年题记、胡瑗墓等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代光绪年间的《乌程县志》载,“道场山……山顶有塔,下有笑月亭、爱山亭,其阳有伏虎岩、如讷遗迹,有瑶席池,有仰高、宜晚、望湖三亭,其下有归云等庵,颇幽胜……为一郡之望山”,可见道场山之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宋代文学家汪藻曾游历道场山,感叹道:“游道场者,如入王侯之家。”竭力夸赞着道场山的历史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道场山的诗文杂说游记等不下几十篇。
“白塔红亭遥望处,不知身到水晶宫”,看到了道场山,也就到了湖州。这里曾留下过颜真卿、赵孟頫、陆羽等人的足迹和诗文,这里也长眠着“湖学”创立者、胡瑗胡安定先生,这些古迹遗踪在岁月的吟唱和洗礼下,汇聚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静静地矗立在南郊,也流淌在湖城的记忆里。它向我们诉说着过去,也唤醒了我们对文化的向往。
山因文化而立,文化因人而兴,一句“尚爱此山看不足”,更是渗透到了湖州的文化血脉之中。(之后衍生出了“爱山”地名,古有爱山台、爱山书院,现有爱山街道、爱山广场等。)发掘文化资源,讲好地名故事,让陈列在湖州大地上的地名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地名成为传播文化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