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拼音:shú néng shēng qiǎo)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干起事来得心应手;在句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含褒义。
北宋时,有个名陈康肃、号尧咨的人,自称箭术精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因此傲慢极了,经常夸耀自己本领高强:“我的箭术无人能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试一下啊?”
“师父,您的箭术实在太高明了,我们怎么能够与您相比呢!”
“是啊,我们还要多向您讨教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遍,让我们再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到箭术的年轻人,每天尽说些恭维他的话,很得他的心意。
有一天,陈尧咨照例带着徒弟在院子里拉弓射箭,恰好有一个卖油的老翁路过,于是停下来观看。只见陈尧咨举起弓,搭上箭,一连射出十支箭,箭箭皆正中红心。徒弟们在一旁拍手叫好,陈尧咨转而趾高气扬地对老翁说:“你看如何呢?”那个老翁仅仅是微微点头,并没有拍手叫好。
陈尧咨内心感到非常不舒服,生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懂射箭吗?”“不懂。”“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够好吗?”“挺好,不过,这只不过是些平常的技术而已,看不出哪里了不起。”“老头儿,你怎么可以这么说话?竟然这样侮辱我们师父。你可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无人能比。你简直欺人太甚!”
“小兄弟,你先不要生气,我说你的箭术确实稀松平常,没什么值得夸奖的。”“老头儿,听你说这话,是明显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看看啊。光说不练有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不会,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瞧瞧。”
“倒油,这有何难?谁不会呀?不要开玩笑了!”“你们还是看完再说大话吧。”
只见老翁拿了一个葫芦端放在地上,接着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之后舀了一勺油,只见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便如同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到葫芦里。倒完后,油半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谦逊地对陈尧咨说:“我没有什么技巧,不过是练习熟练了而已。”
陈尧咨听完感到非常惭愧,自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自夸箭术。后来他的人品与箭术一样为人称赞。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宋·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
后世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
陈尧咨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术与卖油翁倒油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无论是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还是卖油翁倒油滴油不沾,都源于他们勤学苦练和反复实践。凡是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尽管成就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忱、专注和勤奋。因为热忱,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所以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其中,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因为勤奋,所以才能练就一身本领。不管想练就什么过硬的本领,只要肯下功夫,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就能找出很多窍门,干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意思是做事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在句子中也可充当主语、谓语;含褒义。“熟能生巧”经常与“勤能补拙”连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一回:“九公不必談了。俗語說的:‘熟能生巧。’”
董必武《次稚天韵》:“会者不难终要学,熟能生巧岂徒诗。”
理由《高山与平原》:“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秦牧《藝海拾貝‧蒙古馬的雕塑》:“這道理,‘耳濡目染,熟能生巧’幾個字,就儘夠說出個中奧妙了。”
丰子恺《吃瓜子》:“这两根毛竹仿佛是身体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长,或者一对取食的触手。用时好像变戏法者的一种演技,熟能生巧,巧极通神。”
熟能生巧—耳熟能详—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以上这些词语都有表示熟练了,就很容易做成功的意思。不过,它们之间在运用上还是有不同。“熟能生巧”指工作熟练了就会想出巧办法;“耳熟能详”指听熟了就能说清楚;“游刃有余”强调的是经验丰富;“驾轻就熟”强调的是对某一件事情非常熟悉,经验丰富;“得心应手”通常指的是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