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新闻博客网站,兼具有博客自主性与媒体公共性,通过“分布式”的新闻发掘方式和以WEB2.0为基础的社会化新闻交流模式而独树一帜。通过对赫芬顿邮报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聚合网络社群,推动公共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赫芬顿邮报》(英语: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个美国主要的新闻网站、聚合博客。2005年,由阿里亚纳·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与肯尼斯·勒利尔(Kenneth Lerer)和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共同创建。
2005年5月,55岁的阿丽安娜·赫芬顿 (Arianna Huffington)创立了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2006年8月便获得5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7年4月,赫芬顿开业内之先河,发起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网上辩论会。这个网站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五大新闻网站之一,也是全美最有名的政治博客网站,每天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为2500万。
《赫芬顿邮报》网站的创立被认为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革命,赫芬顿也因此入选2006年《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一百人名单。它曾在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5个最好的博客”中排名第一,在英国《卫报》评出的“50个最有权势的博客中”同样名列榜首。作为新崛起的新媒体网站,赫芬顿邮报打出了“第一份互联网报纸”的口号,并且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仍能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并购其他网站,显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在2008年初,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流量已经超过了号称“美国第一博客”的德拉吉报告(Drudge Report)。赫芬顿邮报曾在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5个最好的博客”中排名第一,随着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赫芬顿邮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博客网站典型体现了当下网络新媒体的特性及发展状况。
在2012年7月eBizMBA Rank的评选中,《赫芬顿邮报》名列“15家最热门政治网站”的首位。这一评选基于Alexa全球流量排名,以及Compete和Quantcast的美国流量排名。
《赫芬顿邮报》于2005年5月9日创立,最初是一个自由派和左派的政治评论平台,同时也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老牌网站Drudge Report的时政新闻聚合服务。
阿里亚纳·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生于希腊雅典,父亲是一名记者及管理顾问。16岁时,赫芬顿前往英国,在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学习经济学。在那里,她成为了剑桥大学最大学生社团“剑桥联盟”的第一名非英裔主席,也是第三名女性主席。
在赫芬顿的早年生活中,英国知名记者伯纳德·列文(Bernard Levin)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赫芬顿曾与列文恋爱。在列文去世后,赫芬顿曾写道:“他不仅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爱人,作为一名作家,他是我的导师,而作为一名思想家,他是我的行为榜样。”
在列文的帮助下,赫芬顿于70年代开始写书。直到赫芬顿30岁时,她和列文仍保持着恋爱关系,但两人没有孩子。列文并不想结婚生子,赫芬顿因此意识到必须结束这段感情。她于1980年前往了纽约。1986年,赫芬顿嫁给了美国共和党人迈克尔·赫芬顿(Michael Heffington),并于1990年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
除赫芬顿之外,《赫芬顿邮报》其他创始人同样有着显赫的履历。例如,该网站的一名联合创始人安德鲁·布雷巴特(Andrew Breitbart)是美国知名新闻评论员,以及热门新闻聚合服务的所有者。而另一名联合创始人肯尼斯·莱尔(Kenneth Lerer)则是科技网站Betaworks和BuzzFeed的董事长。
除赫芬顿和一些核心撰稿人的专栏之外,《赫芬顿邮报》创建了庞大的博客网络,这些博客的主人包括美国的政治家、明星、学术大师和政策专家,他们就不同主题撰写原创内容,并且一写就是好几年。《赫芬顿邮报》正是凭借大量的原创内容积累起了声誉。
在网站创立1年多之后的2006年8月,《赫芬顿邮报》就获得了日本软银资本的500万美元投资。当时《赫芬顿邮报》已获得了美国读者的欢迎。通过这笔投资,《赫芬顿邮报》继续招聘员工,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该网站同时开始招聘内部通讯员,并建立一支多媒体团队,制作视频报道。
2008年11月,《赫芬顿邮报》又完成了一笔总额1500万美元的融资,开始涉足美国各地的地方新闻市场。2008年,《赫芬顿邮报》推出了首个地方站“芝加哥赫芬顿邮报”。纽约、丹佛、洛杉矶、旧金山、底特律和迈阿密的地方站也于2009年至2011年陆续上线。
2011年2月7日,AOL宣布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赫芬顿邮报。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赫芬顿成为了AOL旗下赫芬顿邮报媒体集团的总裁,执掌AOL庞大的媒体业务。除《赫芬顿邮报》之外,该集团的其他网站还包括瘾科技、TechCrunch和MapQuest等。
在被AOL收购之后,《赫芬顿邮报》开始了国际扩张,于2011年5月26日推出了首个国际版本“加拿大赫芬顿邮报”。目前,《赫芬顿邮报》已经涉足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市场。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是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始创于2005年,提供原创报道和新闻聚合服务,着重于国内外时政新闻,每天的独立访问量达到2,500万,是美国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政治类博客。
《赫芬顿邮报》打出了“第一份互联网报纸”的口号,网站具有博客自主性与媒体公共性,通过“分布式”新闻发掘方式和以WEB2.0为基础的社会化新闻交流模式而独树一帜,以新锐的报道风格而引人注目。
作为美国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政治类博客,赫芬顿邮报融传统博客的内容自主性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于一体,以新锐的报道风格而引人注目。其挑选、呈现的信息类型清晰、主题突出,着重于国内外时政新闻,通过过滤分类来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赫芬顿邮报主要以24小时新闻聚合发布、博客新闻评论两种方式来呈现、解读新闻。在保持博客传统风格的同时,其筛选、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媒体特色。
24小时新闻聚合是赫芬顿邮报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赫芬顿邮报既有网站专任记者及众多自由博客记者采写的新闻,也提供其他媒体新闻信息的链接;其主页版面简洁、重点突出;主要有博客新闻评论、每日新闻栏目以及广告、娱乐新闻等三个栏目,读者能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自主决定是否要深入阅读,新闻在网页的排列顺序根据网民的点击率而上下调整。从而形成了全天候“读者自主头版”的特征。
网站初创时期,阿丽安娜·哈芬顿在网站初创时期有意识地邀请了一些美国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如曾获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名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著名记者诺曼·梅勒等人在网站开博,议题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公共事务领域,如小布什的伊战政策、总统选举、金融危机等等,由此为其博客网站的公共讨论奠定了理性、深度且具有多元化声音的基调。网站还注重汲取传统媒体新闻价值观的精粹来树立自身作为公共媒体的权威性。按阿丽安娜·哈芬顿所言则是:“尝试通过重新呈现新闻事件、议题以引领读者摆脱传统“左”或“右”的政治观点局限去观察、思考。”
2012年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4月16日揭晓获奖名单,著名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奖殊荣。此外多以网络形式呈现的媒体《政客》(Politico)获最佳政治漫画奖。在此次获奖作品中,不难看出传统媒体在报道突发性新闻时整合网络及社交媒体发挥的作用,呈现出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据报道,高级军事记者大卫·伍德(David Wood)在8个月里,对重伤过后从伊拉克及阿富汗战场归来的美国退伍军人与他们的家庭生活进行了广泛报道,这一名为“战场之外(Beyond the Battlefield)”,含有10个部分的系列报道发表在《赫芬顿邮报》上,获得了普利策国内报道奖。该网站创办者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称,这是《赫芬顿邮报》首次向普利策委员会提交作品,也是每日更新的网络新闻媒体首次获普利策奖,报道称,这可谓网络媒体获普利策委员会认可的一个里程碑。
《赫芬顿邮报》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盈利,当时的年度盈利为3500万美元。2011年,《赫芬顿邮报》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突破2500万,超过了《纽约时报》网站。根据comScore的数据,过去(2011~2012)两年中,《赫芬顿邮报》的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已上升至4500万,而201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率都达到22%。AOL在首页上提供了《赫芬顿邮报》的许多链接,这给该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作为AOL最重要的媒体资产之一,《赫芬顿邮报》主要依靠广告获得收入。不过作为新媒体网站,《赫芬顿邮报》的广告收入还难比传统媒体。2010年,《赫芬顿邮报》的每读者每年营收仅略高于1美元。作为对比,有线电视和印刷版杂志每年每用户营收均达到数百美元,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上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当然这样的对比并不一定贴切,因为纸媒和有线电视的运营成本比网站更高。
《赫芬顿邮报》也在开拓新的收入来源,例如企业赞助。厂商在赞助《赫芬顿邮报》时很大程度上看重赫芬顿本人的影响力。例如,卡迪拉克全球广告主管克雷格·比尔利(Craig Bierley)指出,作为一名意见领袖,赫芬顿符合营销需求。卡迪拉克目前是《赫芬顿邮报》在线视频网络的主要赞助者之一。比尔利认为,赫芬顿代表了卡迪拉克希望覆盖的广告受众,即富裕、受过良好教育、对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除卡迪拉克之外,《赫芬顿邮报》其他的赞助者还包括凯悦酒店、HBO电视频道和《经济学人》杂志。
共有媒体的概念是学者胡泳对当前网络新媒体特征的概括:即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共有媒体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基础,通过超文本、多媒体和互动性等技术使受众能够参与公共领域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通过共有媒体,大众可以参与发掘新闻,形成舆论的合力,从而一扫传统媒体常有的信息垄断、单向传播的弊端。
赫芬顿邮报的共有媒体特性主要体现在“分布式”的新闻发掘方式和以WEB2.0为基础的社区交流模式。
(一)赫芬顿邮报发起的Off the Bus项目从2007年7月开始,赫芬顿邮报启动了名为“Off The Bus”的公民新闻项目(以下简称OTB),在普通民众中间大量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报道。其基本形式是:OTB网站将采访需要提出的问题、需采集的信息等类目预先设计成表格分发给参与的志愿者,他们完成采访后将填好的表格信息发回网站,由编辑根据其内容编发成新闻消息或存入资料库。这种“分布式”新闻报道方式的优势是由于参与者众多,能以群体力量完成时间、空间跨度大的事件的跟踪采访和报道,并且能唤起普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并从中发掘出内容鲜活、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
在OTB项目中就涌现出了梅希尔·福勒(Mayhill Fowler)这样一夜闻名的草根博客记者。这位61岁的业余新闻爱好者是最早参与OTB项目的三百余名志愿者之一,她先后发掘报道了奥巴马在党内初选期间贬低宾夕法尼亚州工人阶层选民的言论、前总统克林顿为妻子希拉里拉票时,对曾在文章中批评过他的某位记者进行了言辞粗鲁的反击。这两则独家新闻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奥巴马和克林顿都不得不为其不当言论而公开道歉。前者更导致了奥巴马在宾州本就不利的初选形势雪上加霜,并最终在该州败选。梅希尔的成功激起了普通民众参与OTB项目的热情,至2008年7月,参加OTB项目的公民记者数量从最初的300人发展到了7500人。
(二)赫芬顿邮报的社会化新闻交流模式赫芬顿邮报的社会化新闻交流模式主要体现在:建立新型的网络社会化新闻过滤机制并激活、推动互联网上理性的公共讨论。
从2009年8月开始,赫芬顿邮报与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推出一个社会化新闻新版块“HuffPost Social News”,用户可以在该区域看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正在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将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发到自己的Facebook账号推荐给好友,由此形成一种信息筛选模式:将海量的新闻过滤成用户及其好友关注的部分,由用户决定需要了解的内容,并形成一定范围社群传播。通过社会化新闻服务项目,赫芬顿邮报网站的访问量上升了48%,达350万次;网站个体用户达到947万。
同时,赫芬顿邮报利用网站已发展成熟的博客圈,通过社群传播和博客评论等功能来促发、引导对于公共事件信息的交流与评论。网站编辑的角色则由传播内容的“把关人”转变为网上社区的“调节者”,以活化、引导公共讨论为其主要职能,鼓励网民各抒已见,对各类公共议题进行讨论、批评、质疑。例如其名为”BEARING WITNESS2.0”(见证2.0)的专题栏目,通过在全国各地方媒体中精选报道、在网民中征集线索的方式,从民生的角度来观察报道金融危机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普通美国人如何度过时艰的经历。
四、在争议声中发展的赫芬顿邮报作为新媒体崛起的典型代表,赫芬顿邮报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发展模式仍有受质疑之处。赫芬顿邮报因为以超链接的方式来整合编辑其他传媒网站的原创新闻而常常与其他传媒机构产生版权纠纷,其遭遇也反映出新媒体网站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
其次,网站主要创始人阿丽安娜·哈芬顿认为赫芬顿邮报的媒体权威性来自于网站“未被金钱污染”的运营模式,即网站的新闻内容主要来自博客群体的义务奉献,由广大受众根据兴趣及关注度来决定头版头条。但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只有少数的媒体网站会被大量链接,因此,决定网站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到底是其信息内容本身的价值还是媒体网站的传播实力,尚有待观察。
赫芬顿邮报的新闻传播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而由此导致受众主要是从个人订制的网络窗口来获得信息并观察、了解世界,因此亦存在着群体去中心化,个体缺乏广泛的群体认同,在参与公共交流时可能难以达成共识的危机。
五、结束语但无论如何,随着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媒介发展的日益成熟,人们期待着在这个平等、开放、能容纳多元化思想的虚拟空间中得以实现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念,在互联网场域能形成进行理性对话、交往的公共空间。而赫芬顿邮报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功,显示了互联网共有媒体在聚合公众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和积极的潜能。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其博客网络。这些博客随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赫芬顿邮报》就是一个在线内容平台,最初凭借创始人赫芬顿在美国政治圈的背景吸引了一些知名撰稿人,并在建立规模优势之后迅速发展壮大。
《赫芬顿邮报》似乎从来都不缺少高质量博客撰稿人。有许多人曾谴责《赫芬顿邮报》不向博客主付费,但赫芬顿曾于2010年表示,该网站拥有许多专业编辑,并有近4000名供稿者,覆盖了政治、娱乐、学术和非盈利组织等许多领域。因此,不向博客主付费并不会带来问题。此外,《赫芬顿邮报》还提供了公民记者平台OffTheBus,帮助更多普通人发布新闻内容。简单来说,《赫芬顿邮报》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依赖庞大的采编队伍,而是依靠各行业专业人士的力量,向读者提供更具专业性的评论和意见,从而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来自于对博客这一媒体形式的巧妙运用,从而充分利用了许多免费而专业的资源。不过,许多这样的资源具有排他性,这意味着市场上不可能出现多个《赫芬顿邮报》。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3月,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简称AOL)宣布已经完成3.15亿美元收购在线新闻与评论网站《赫芬顿邮报》的交易。AOL在2月份宣布了这项收购交易,通过业务转型战略改善公司状况,即通过收购《赫芬顿邮报》转变成一家新闻、娱乐和其他数字内容的顶级制造商。
AOL首席执行官提姆·阿姆斯特朗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可能会裁掉部分员工。AOL将《赫芬顿邮报》的内容业务部和本地业务部合并在一起,组成了新的赫芬顿邮报媒体集团业务部(Huffington Post Media Group)。
AOL还宣布了新业务部的一系列人事任命消息,包括任命前雅虎员工迈克尔·卡德隆(Michael Calderone)为高级媒体记者、任命前《纽约时报》员工崔文理(Trymaine Lee)为高级记者、任命曾效力于《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的迈克尔·马克奥利弗(Michael McAuliff)为高级议会记者、任命前《日报》(Daily)的员工约恩·沃德(Jon Ward)为高级政治记者。
在此之前,AOL已经宣布《赫芬顿邮报》的联合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将担任赫芬顿邮报媒体集团的总裁和总编。AOL表示,赫芬顿邮报媒体集团将拓宽报道范围,将政治、娱乐、健康、食品、育儿和个人理财等领域添加进来。上述人事任命只是该集团即将展开的一系列人事调整中的第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