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鼻蝠,属于台湾地区蝙蝠的一类,是叶口蝠科蝠属动物。
鞘翅目等大型昆虫(即大型昆虫)
主要栖息于中、低海拔洞穴、人工建筑物或桥梁。与折翅蝠或台湾小蹄鼻蝠为竞争者,常共栖一洞中。
体黑棕色或黄棕色,腹面较淡。雌雄蝠成体具有额囊,但雄性个体较明显。雌雄蝠于腹面耻丘上皆具有假乳头,但以生殖母蝠较为明显,供幼蝠攀附之用。
主要栖息于中地海拔的洞穴中。选择适当的栖所对蝙蝠的生存与繁殖十分重要,蝙蝠会依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利用不同的栖所,甚至同种但不同性别的蝙蝠也会有不同的栖所环境需求。叶鼻蝠不但在夏季与冬季时会利用不同的栖所,甚至在夏季时还会形成由雌蝠占多数的生殖群集或以雄蝠为主的非生殖群集两种截然不同的群集组成。在1998年11月至2000年4月期间,共调查了32处台湾叶鼻蝠的可能栖所,其中有17处台湾叶鼻蝠的栖所与15处不曾被台湾叶鼻蝠利用的栖所。17处台湾叶鼻蝠栖所中,包括16处夏季栖所与6处渡冬栖所,其中有5处同时为夏季栖所与渡冬栖所。比较各类型栖所之间形态结构特征、微气候环境与受人为干扰程度等因子的差异发现:台湾叶鼻蝠倾向选择出入口较高、栖所内总通道长较长、通道较宽较高、容积较大的地方作为夏季栖所。且栖所内的积水程度也显著较大,出入口的朝向多为东西向,不同于未被利用的栖所以南向为主。渡冬栖所离最近水源的距离显著小于非渡冬栖所、栖所内积水的程度也显著较大,且出入口的朝向也以东西向居多。此外,渡冬栖所的出入口高度与通道高度皆显著低于未曾被用来渡冬的夏季栖所。台湾叶鼻蝠夏季栖所内的温湿度状况较外界环境稳定。非生殖栖所的平均温度高于生殖栖所,但在栖所温度的稳定性上与生殖栖所无明显不同。冬季时,台湾叶鼻蝠渡冬栖所的均温在各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无台湾叶鼻蝠渡冬的栖所,且台湾叶鼻蝠渡冬栖所在冬季各月份的温差均小于其他栖所。所有记录的可能栖所在夏季时相对湿度都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且变化不大;冬季时台湾叶鼻蝠渡冬栖所的相对湿度仍几乎维持饱和,非渡冬栖所的相对湿度则较低,台湾叶鼻蝠似乎倾向在相对湿度极高的栖所渡冬。夏季时以雄蝠为主的非生殖栖所受干扰的程度亦显著大于生殖栖所。渡冬栖所的受干扰程度则显著小于其他非台湾叶鼻蝠的渡冬栖所。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叶鼻蝠应非随机选择栖所,某些栖所条件会影响台湾叶鼻蝠对栖所的使用形态。台湾叶鼻蝠与温带蝙蝠在栖所微气候环境上的差异可能与它们的体型、行为、生殖策略及台湾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有关。
幼蝠成长方面,于5月观察到幼蝠出生,初生幼蝠前臂长为41.2±2.9mm,体重为16.2±1.4g,分别占产后母蝠的45%与28%,幼蝠的腹毛于出生后7.7±2.6天后长出,7.8±2.7天后耳壳竖立,犬齿于10.7±2.1天后长出,眼睛于出生16.7±3.7天后张开。经由对上标幼蝠前臂长、体重与第4指指骨与掌骨间软骨带之持续测量得知,幼蝠成长至第5周大时,前臂长与体重已达成体之99%与72%。并由前臂长与软骨带的成长资料,得到估算幼蝠年龄的方程式,当前臂长≦81.7mm时,使用出生后至第19天前臂长成长公式:出生天数=0.42(前臂长)-16.19;当前臂长>81.7mm时,则使用出生后第14天至第60天软骨带成长方程式:出生天数=-8.46(软骨带长度) 75.52。将上述两个方程式合并使用,可以估算台湾叶鼻蝠出生后第1天至第60天之间的年龄。测量台湾叶鼻蝠幼蝠的体重、前臂长及前肢指掌骨间之软骨间隔带(length of total epiphyseal gap)等形态值变化,以探讨幼蝠出生后之成长发育模式。一日龄幼蝠的体重与前臂长平均为15.9±3.3g与43.3±2.7mm。出生后幼蝠之体重与前臂长在第1周成长速度最快,之后则趋缓。而软骨间隔带则以线性成长的趋势在出生后10天内增宽至最大值,之后则明显变窄至愈合。
台湾叶鼻蝠白天休眠,黄昏日落后始外飞活动觅食,翌日黎明日出前即全部飞返。蝙蝠飞离或飞返栖所的时间和日落、日出时间及光照强度显著相关。夜间活动模式依每单位小时在栖所外活动之个体数比率,呈现出单峰型或双峰型两类型式,生殖群集与非生殖群集呈现的类型不同,端视有否生殖育幼,以及天候状况而定。相较于高头蝠与东亚家蝠的出洞时间,台湾叶鼻蝠出洞活动时的光照强度明显偏低,绝大部分个体几乎是天黑后始离洞。幼蝠产生与成长离洞、成蝠季节性的迁移、以及不同年龄与性别蝙蝠对栖所忠实性的差异应是造成蝙蝠群集数量和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标放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性别与年龄个体,雌性幼蝠对其出生的栖洞的忠实度最高。
每年5、6月为生殖季,一胎一仔。雄蝠睾丸的生精现象于4月开始,成熟精子于6月大量出现,8月底后,管腔已呈中空状而无精子存在,副睾管腔只剩残存精子,亦无精子储存现象。另外,雄蝠前额囊肿胀的时间似乎与生精现象相互配合,在6月生精现象达高峰时,有黑色腊状物质自前额囊分泌出。在雌蝠方面,于6月可见卵巢中许多成长中的次级滤泡,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可见成熟之葛兰氏滤泡,8月下旬后卵巢中黄体出现,数目为1。虽未观察到排卵及受精现象,但由8月卵巢中出现的黄体及子宫内游离的桑椹胚可知,排卵、受精皆发生在7、8月间。9月的子宫内已有着床早期属于囊胚期与原肠胚期的胚胎出现,直到3月的采样中,才观察到属于原条期神经板的胚胎形成。4月子宫内成形胎儿出现,5月中下旬即进入生殖哺育期。台湾叶鼻蝠在生殖的特性上是属于延迟胚胎发育(的形式,而且是左侧子宫怀孕及单胎分娩。
台湾叶鼻蝠回声定位叫声(CF/FM型)的最高频率为68.16±0.86kHz,最低频率为61.50±8.72kHz,持续时间为11.27±4.88 msec,频率范围为6.66±8.87kHz,而频率改变率为4.67±3.19kHz/msec。台湾小蹄鼻蝠回声定位叫声(FM/CF/FM型)的最高频率为112.55±1.65kHz,最低频率为89.57±18.03kHz,持续时间为34.30±9.13msec,频率范围为22.98±17.75kHz,而频率改变率为7.70±4.20 kHz/m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