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街位于惠州桥东,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730米,宽14-18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
水东街是一条极具惠州古城文化特色的骑楼街,始筑于北宋元丰年间,明清时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民国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依靠得天独厚的码头水路优势条件,水东街吸引珠三角区域的人们来往频繁,造就多元文化碰撞,客家、潮汕以及广府文化在这条周长 730多米的水东街兼容并蓄,交融渗透 ,并由此孕育出了骑楼建筑文化。
惠州市水东街计划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将保持基本街巷的基理、基本的建筑风貌,在改造过程中将对典型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元素将保留,水东街骑楼将建2层连廊系统,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将拆除。改造后的水东街保留了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以丰富体验业态打造历史风情商业步行街。
改造后的水东街由三条纵向主干街道组成,中间一条主街为商业步行街,街面建筑完全保存水东街中式建筑璧的风格。
定位:城市休闲中心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水东街,曾是盛极一时的古商埠,更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广东三大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临街的骑楼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至50米,气势不凡。
因为年代久远,水东街骑楼的外墙已经破败,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在骑楼的“脖项”间绕行,古街的道路坑坑洼洼,车行在上面颠得很厉害。
惠州市水东街将进行改造,骑楼将建2层连廊系统,水东街改造规划提到:“老城仍是惠州城市的灵魂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老城应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风貌,并赋予新的城市中心定位———市民的休闲文化中心,惠州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和款待八方游客的接待中心。”水东街的改造和未来功能设置也将围绕这个前提展开。
改造:水陆联动
区别于桥西以西湖风景和东坡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特色,桥东将以老街、码头和东江文化为核心。特有的商业文化和依江而居的民俗文化都是桥东的闪光名片,改造后桥东西部将成为“江、城、街、楼”为一体的滨江风貌展示区和传统生活体验区。
桥东三面环水,是历史上重要的水运枢纽,水东街改造将与惠州“两江四岸”的开发结合,利用水运和地缘优势,作为惠州水上旅游线路与陆路的重要接驳点,实现水陆互动、以东江夜游带动桥东旅游乃至整个桥东的复兴。东新桥古码头的重修工作已经启动。
此外,在拱北桥至水门桥和东新桥至东坡故居区间,未来将形成一个旧城沿江历史风貌旅游景观带,通过桥东、桥西老城区的保护改造,提升老城商业旅游功能,使整个桥东、桥西逐步成为历史文化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的商业、文化特色风貌区。
局部保留或重建如故
水东街附近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在改造过程中将对典型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元素,如压檐墙、沿街立面、山墙面等,做局部保留,融合到新的建筑中;风貌好但质量差的建筑,通过测绘提取其中典型的建筑元素,编辑成册,在重建过程中重新运用到新建筑中。
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按照规划会拆除,拆除工作将分三种情况处理,第一种重建,即拆除后根据历史资料依据历史原貌重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建筑,包括迁建到这里来的传统建筑;第二种是新建,即拆除后新建在风貌上与传统街区环境较为协调的建筑;第三种是拆除后不再建。此外,重建后的骑楼高4.2至4.8米,宽2.5米。
水东街改造项目将共分3期进行。水东街改造区内有1548户,需改造拆迁的总建筑面积175715平方米。改造完成后的总建筑面积为235944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为139470平方米,住宅面积为30818平方米,骑楼建筑面积为14866平方米,停车位约1039个 (初步设计方案)。首期需要改造拆迁175户,拆迁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中公产面积约2.1万平方米),设计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改造后的水东旧街区,将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恢复古老城市风貌,改善城市景观,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新的水东街区,将集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形成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特色街区。水东街仍承袭商业街的特点,首层做商铺。商业业态有餐饮娱乐、商业购物、文化展示、服务配套等。合江楼旁已弃用的古码头将作为游轮停靠的码头。
考虑到水东街是惠州从一个古老城镇发展成为繁华都市的见证,改造涉及到很多原住民的拆迁安置问题。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局长候经能提出要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好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原来在水东街有商铺产权的居民,有望在改造后回迁至新水东街的铺面。
桥东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清末民初曾是惠州的商业旺地。水东街一带的骑楼建筑有着惠州特有的文化风情,这条中西合璧风格的繁华街道也是惠州市区的发源地。
清末民初,是惠州商业鼎盛发达的时期,各省商贾云集。这是水东街被称为“旺地”的最好诠释。临街的骑楼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50米,气势不凡。那时,鳞次栉比的骑楼,各式各样的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店,来来往往的商旅,绘就一幅近代的《清明上河图》。登上既具有南方特色,又兼具中西合璧风格的骑楼倚窗眺望,东江水西下,各式大小船只穿梭往来,东新桥上的行人来去匆匆。现在,临街的骑楼虽已破旧,却形象记录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1941年水东街又一次遭日军破坏。从那以后,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从东江上运来的货物在东新桥下的码头交易,由搬运工从船上搬运到骑楼的货栈。东新桥码头边,金铺、布行、当铺林立;小茶室、粥粉店、云吞店繁多,通宵达旦营业;批发粮油店、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烟馆、赌馆相继兴起。骑楼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水东街上一派繁忙。谈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卖的商贩共同谱写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
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众商店、亚东苏杭店、恒升苏杭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黄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杂货店、东益咸鱼店、顺安山货店、大德土纸店等。
水东街改造是展示惠州古城文化、打造滨江休闲景观带的又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根据水东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规划,水东街改造功能定位。
一是成为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二是成为外来人员旅游观光、感受惠州古城文化和传统商贸文化的沿江文化休闲景观带。”
水东街改造内容包括:对古骑楼、商业建筑进行维修保护,以美化沿江城市景观;路口美化将配合合江楼的建设在桥头建设合江广场,同时恢复古码头,建设旅游码头,并拉通沿江路原新民街,为东江夜游打下基础;对居民区实施环境整治,通过清理违章建筑及有碍交通、消防、景观的建筑,改善历史街区居住生活环境。此外,水东街还将建成步行街,成为大众喜欢的传统商品、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和咖啡、酒吧街。届时,水东街将和西湖、合江楼等景点一起成为惠州古城游的重要看点。
2022年8月16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23年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水东街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