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a Rolling Stone》是由美国男歌手鲍勃·迪伦录唱的一首歌曲,歌词、曲谱均由鲍勃·迪伦编写。该歌曲于1965年7月20日通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后被收录在鲍勃·迪伦的第六张录音室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
1998年,《Like a Rolling Stone》入选格莱美名人堂,成为该机构的表彰单曲之一。
1965年5月10日,鲍勃·迪伦在英国结束了一次演唱会之后,对自己一贯演奏的歌曲风格产生了厌倦感,同时又感受到了时代将变的气息。于是,鲍勃·迪伦围绕着脑中反复闪现的疑问,开始着手创作自己下一张专辑的歌曲。
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鲍勃·迪伦从自己的一首长诗中获取灵感,并且在歌曲制作的前两天,努力寻找该歌曲的精髓,但一直无法成功,直到他尝试用摇滚的方式演奏歌曲时,这才有了突破。1965年6月15日至16日,鲍勃·迪伦在录音室内录制完成了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原本唱片公司觉得该歌曲超过了6分钟,也不喜欢里面的电音,所以一直犹豫是否要发行。一个月后,这首歌的副本被泄露到一家流行音乐俱乐部,并且被俱乐部内的电台DJ听到,这才促成了歌曲本身的发行。
日期 颁奖机构 类型
1998年 格莱美名人堂 获奖
作为一首创作于1965年的摇滚单曲,《Like a Rolling Stone》改变了整个1960年的时代音乐样貌。
该歌曲的出现,不仅将以木吉他为主、如沐春风的流行乐,改变为以电吉他作为主奏的摇滚乐,更是将乐团与歌手们普遍歌唱的爱情、无病呻吟,发展成藉由充满寓意的故事与歌词,去批判社会现状与文化、并具有思考深度的音乐,写出了那一代人因为价值与人生观崩坏而面临的荒谬,以及无所适从,失落的、遗憾的已不可得,渴求的、想望的又遥不可及,大大地嘲讽了世人耽溺于安逸、沉沦于物欲的现状,唯一的救赎是自省与觉悟。鲍勃·迪伦仿佛站在至高点向世人讲着道。
该歌曲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它更像是时代发出的重音,改变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对艺术、对生命、对时代、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引导了一个时代的转变。就像鲍勃·迪伦的其他名曲一样,该歌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因为歌词讲述了一个曾经衣着光鲜“寂寞女人”,之后却不名一文的落魄遭遇。鲍勃·迪伦不停的在发问:“你感觉怎样?”。很多肤浅之辈由此臆测,鲍勃·迪伦是在借曲嘲讽他曾经依赖、又不再留恋的旧爱。然而实际上,鲍勃·迪伦嘲弄的只是他自己。
从民歌的轻吟低唱里,鲍勃·迪伦感受到的只剩空虚,他渴求叛逆、渴求告别。鲍勃·迪伦深深明白,唯有失去一切,他才能把握“得到”的契机。事实上,《Like a Rolling Stone》也确实让迪伦在民歌的高潮中死去,又在摇滚的怒潮中获得了新生。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里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物极则反,器满则盈,高峰过去,低谷必至,当改变发生,你感觉怎样?”。这首歌曲革命性地融入不同音乐元素,因此被视为改变商业体系和艺术观念里程碑式的作品。
数码媒体与互动录像技术公司Interlude在加利福尼亚、纽约与以色列,花了两个月拍摄完成了歌曲MV。
《Like a Rolling Stone》的MV音频是该歌曲在1965年的录音版,因此与影像中的现场版口型并未完全一致。在以“唇音同步”为切入点的互动MV中,“反唇音同步”经典频道的出现平添了几分不真实感。音乐视频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影像由导演彭尼贝克提供,取材自记录鲍勃·迪伦在1965年举办英国巡演的电影《别回头》。该歌曲的音乐视频采用模拟电视播出的效果,以16个频道的全面内容、互动型观赏模式,记录了该歌曲在50周年之后,给不同领域的人们带来的影响。
日期 演出场合 地点
1975年7月25日 新港民谣音乐节 罗德岛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