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徒然赞美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第二首诗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塞上曲二首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②。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③,不遣胡儿匹马还④。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⑤。
①汉祖:指汉高祖刘邦。谩:同“漫”,徒然。戴叔伦《过贾谊旧居》:“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夸:夸赞,赞美。娄敬:西汉初齐国卢(今济南长清)人。娄敬曾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
②单于(chán yú):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③旌帜:旗帜。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④遣:使,令。胡儿:指胡人。多用为蔑称。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仪礼·觐礼》:“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
⑤生入玉门关:用西汉班超典。《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玉门关:关名,在甘肃敦煌县之西,阳关之西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道,又称“玉关”。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晚年出家为道士。戴叔伦的诗构思新颖,委婉有致。有《戴叔伦集》,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编为二卷。
第一首诗中提到了娄敬。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劝说后来的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徒然赞美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第一首诗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地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地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
第二首诗较之第一首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所说,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