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岸及其江河;马来半岛、日本、朝鲜也有。
日本鳗体细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呈钝锥状,平扁。吻部尖而平扁。眼较小,埋于皮下。眼间距宽平。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具短管,位于吻端侧方;后鼻孔呈裂缝状,接近眼的前方。口大而阔,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下颌稍长于上颌。唇厚。两颌及犁骨上均具3行小齿,呈带状排列,中间一行较大。无小须。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状排列。侧线发达,体上多黏液体。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距臀鳍起点较鳃孔为近。臀鳍起点紧位于肛门的后方。胸鳍圆形。无腹鳍。体上部灰黑色,体侧上缘微绿色,体下白色。
日本鳗于典型的两侧洄游性鱼类,因其入海产卵的生态习性,又可进一布细分为降河性洄游鱼类(Catadromonsfishes),日本鳗的生活史涵盖溪流与海洋。每年秋季时,成熟的日本鳗从河川降海后,最终来到菲律宾东部外海的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深海产卵,母鱼产完卵后便死亡。卵孵化之后成长为外型与柳叶相似的柳叶鳗(leptocephalus)以利随着黑潮海流长距离漂送,随着漂流时间加长,到了东北亚的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韩国以及日本的大陆棚时,逐渐成长为体型呈流线型的玻璃鳗(glasseel),具备较佳的游泳能力,随后脱离黑潮进入东北亚地区的沿岸水域,等待上溯至河川,幼鳗来到河口域时身上出现色素,成长为鳗线(elver)。鳗线最后进入河川栖息,逐渐成长至黄鳗(yellow eel),经过4、5年之后,长成为银鳗(silvereel),成熟的银鳗最后降海,返回马里亚纳群岛深海域产卵,完成其生活史。日本鳗终其一生大多数时间生存于溪流之中,在溪流中行底栖生活,偏好栖息于泥沙底质的缓水域砾石堆或石缝中。与溪流中较常见的鲈鳗不同,日本鳗在溪流中主要栖息在中、下游以及河口河段。成鱼为肉食性,以小型鱼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为主食。亚洲国家包括台湾之日本鳗均来自同一产卵场,即Mariana岛以西之北赤道洋流区(15°N~140°E),卵孵化为柳叶幼生(leptocephali)后,展开南北漂流2000公里,约百余日后变态为鳗线(elver),顺黑潮海流北上,历经30-50天游至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及日本东岸之河口溯河而上。
日本鳗为经济鱼类,味道鲜美,可制罐头。我国产量不大,渤海更少。近年来人们多在江河口纳苗(线鳗)进行人工养鳗,特别是在南方养鳗业发展迅速,产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