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甲,一种至少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的典型中国式盔甲,后作为武将盔甲流行于唐、宋至明。由于其甲片多为山字形金属片组合而成,所以称之为山文甲。但与明光铠及陌刀等唐代军备一样,没有实物出土。
早期山文甲只作为新式铠甲甲叶呈现,多附着于明光铠。后逐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铠甲样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铠的护心镜外,余者完全独立。
山文甲,中国古代壁画、塑像、画作中经常出现盔甲形式,从形式看属于扎甲,有三菱型甲片扎成。
山文甲片是中式甲的典范,中晚唐盛行于世。
《唐六典·武库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荆南,造甲以进。”
山文甲有外形美观、穿着贴身、修补方便、综合防护能力强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所以多作为武官铠甲和亲军甲胄,在基层普及率不高。
山文甲顾名思义,是指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独特,为“错札法”,即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山文甲自唐代逐渐被广泛应用,成为宋明时期常见的甲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方人称为“中国之星”,日本人称为“唐甲纹”。
山文锁子甲配陷阵兜鍪。
由于山文甲的甲片造型特殊,使得还原此甲具有非同寻常的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