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纸始制于南唐,南唐皇宫有一处藏书之所,名“澄心堂”,由此处精制出来的特殊用纸,即名“澄心堂纸”,是宫廷御纸。
澄心堂纸是南唐文房三宝之一,被评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以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著称。
据《徽州府志》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达50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早在南唐李后主就极力推崇这种纸,并建堂藏之,因原产地为歙县的母亲山·羽山既覆船山(主峰搁船尖)有一道天然奇观“石门九不锁”,有一天下第一心,云溪穿心而过,故名澄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场。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勾画出一幅勤劳的徽州山区人民从事造纸业的美丽图景,后唐李煜并建堂藏之,取名曰:澄心堂纸,以记之。
澄心堂是南唐皇宫中的一处重要的建筑,初期曾是皇帝居住宴客之地,后来增加了藏书功能,成为南唐著名的内府书库,而中主和后主曾召集文士入内从事经要典籍整理工作。南唐中后期,该堂一度成为实际中枢所在,皇帝选择众多学士于内召对咨访、参政议政,其中直承宣命、总决政事之人被称为澄心堂承旨,权力一度大于烜赫一时的枢密使。
澄心堂位于绮春园西路南湖岛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澄心堂在乾隆时期就已归入绮春园,最初这里叫“竹园”。嘉庆中后期进行过大规模修缮。
澄心堂正殿就坐落在岛上偏南的位置,坐北朝南,为两卷五间大殿。澄心堂殿内装修十分豪华。殿内设有宝座床。咸丰皇帝曾多次在此陪同皇太妃用膳。嘉庆、道光及咸丰祖孙三代皇帝对澄心堂都很喜欢。嘉庆皇帝在描写澄心堂诗中云:“放棹南湖度水关,书堂四面碧漪环。霞光灿烂辉高宇,鉴影微茫印远山。”嘉、道、咸三代皇帝经常在澄心堂用膳、休息。
宋代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与歙县的制墨、砚和澄心堂纸的潘谷结下了“翰墨因缘。”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澄心堂纸得到宫廷和名家的喜爱,每逢岁贡,歙地的文房四宝便是岁贡中不可少的艺术珍品。明朝的书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时,感慨地说:“此纸不敢书。”宋代著名的绘画家李公麟的传世之作《五马图》、欧阳修的起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取澄心堂纸作。北宋著名书法家,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曾经题写《澄心堂帖》,赞扬澄心堂纸品之精美。
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元费著《笺纸谱》:“澄心堂纸,取李氏澄心堂样制也,盖表光之所轻脆而精绝者。”亦省称“澄心纸”。北宋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清代周亮工《书影》卷四:“徐熙画花果,多在澄心纸上。”
美术史家曾称澄心堂纸为“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这朵艺术宝库的奇葩,绽开出异彩。
书画纸精品,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唐代开始,徽州成为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宝爱。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赞其为“纸中之王”,并特辟南唐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佳纸,命之为“澄心堂”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
后世对澄心堂纸屡有仿制。宋代制墨家潘谷,亦是著名造纸家,曾仿五代澄心纸制作纸品。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潘谷所造宋仿澄心堂纸,纸质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绝一时。清廷内府“如意馆”,也仿制澄心堂纸。在乡村民间,制纸业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副业。
明代诗人傅若金曾作诗称赞,前四句是:“新安江水清见底,水边作纸明于水,兔白霜残晓月空,皎宫练出秋风起。”清诗人赵廷挥也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勾画出一幅勤劳的徽州山区人民从事造纸业的美丽图景。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深入挖掘,终使淹没已久的澄心堂纸重放异彩。当代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新产仿古澄心堂纸,已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