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人,是闪族的一个分支,最早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曾三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有名的新月沃地及两河流域。就在这三次北征中,吸收了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酿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希伯来文明。
希伯来人是犹太人远古时候的称呼。希伯来的辉煌在于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而奇特的民族,在信仰上有着强而有力的团结,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库宝藏《圣经》,与希腊并列为两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
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这块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之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历史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然而,约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犹太人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希伯来人就是古代犹太人。他们的祖宗约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从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流域游牧到了迦南地区(今巴勒斯坦),当地人叫他们“希伯来人”,意思是渡河而来的人,后来成为部落名称,代代相传。
公元前18世纪左右,他们又自称“以色列人”,因为相传他们的祖先雅各被神赐名为以色列。传说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天使叫他改名以色列。他的后代生齿日繁,在巴勒斯坦形成两个部落联盟,北方的叫以色列,人数较多,领地也较大而肥沃;南方的叫犹大,人数少而土地贫瘠。大约在统一时期,犹大部落的大卫为王,征服了各部落,成立了统一的王国,国势空前强盛,文化繁荣。但在他的儿子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先后亡于亚述和新巴比伦,国人或被俘虏,或流亡异国。人们称这些流落在外的人为犹太人。这个称呼是犹大亡国的遗民之意,起初带有贬意,日后约定成俗,称呼也就相沿下来。从此他们挣扎于死亡线上,到公元135年最后一次对罗马帝国起义失败时,结束了“以色列人”的历史,转入“犹太人”的历史。
希伯来人原是闪族的一支,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他们曾三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有名的新月沃地。就在这三次大北征中,吸收了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酿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希伯来文化。
第一次北征(约在公元前30世纪),从阿拉伯南部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人接触,产生了古巴比伦文化。
第二次北征(约在公元前20世纪),从吾珥沿着幼发拉底河北上,到了名叫哈兰的地方,一部分人又从哈兰向西、向南,到了迦南地,新月沃地的西端;在游牧民看来,这是流奶滴露的福地。但该地区有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也有世界上最低的土地,气候常变,雨量不足,每过几年就要发生一次饥荒。在一次特大的灾荒中,雅各一家逃到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定居下来,达百年之久(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生齿日繁,人畜两旺,引起埃及人的眼红和疑惧,便设法奴役、迫害他们。
在摩西领导下,他们逃出埃及,回归迦南。这就是第三次北征(公元前14末世纪)。这次北征,征服了许多贝都因人,苦战于沙漠中,长达四十多年,才进入迦南;在经过一百多年此起彼伏的斗争变化,才渐渐和迦南当地居民同化而融合。当时迦南地区不单有迦南文化,还有腓尼基文化、叙利亚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后来还有从地中海克里特岛进入的腓力斯丁人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是希腊系统的。希伯来人在迦南和当地的民族、语言、文字、宗教、艺术、习俗打交道,在斗争中融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希伯来文明。
公元前11世纪末,希伯来人的联合王国成立,约在我国商末周初时进入君主制兴盛的时代,文化方面也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大卫和所罗门在位时期是希伯来文明的黄金时期。国势空前强盛,经济繁荣,大兴土木,筑起了圣殿、王宫,美轮美奂,成立了庞大的乐队,产生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辉煌的史记。自从王国分裂(公元前933年)后,南朝犹大和北朝以色列,因内部矛盾自相残杀,国势日衰,在四周强邻虎视眈眈之下,大有亡国的危险。于是先知——社会改革家应运而生,他们敢于冒杀身之祸,挺身而出,以神明和人民的代言人的姿态,谴责统治者和富人们的残酷剥削和倒行逆施。先知们都有诗人的气质,他们热情、敏感,有锐利的目光,又有改变现实的天才,还有敢说敢做的魄力。最激烈的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竟以身殉,他们充满着诗意和义愤的著作是希伯来文明遗产中的瑰宝。
在公元前2世纪时为希腊化时期。希腊政权的安提阿齐四世要犹太人希腊化,施行暴政,强迫他们去吃一向不吃的献祭猪肉。信仰坚定的老人以利亚撒拒不肯吃,敌人撬开他的嘴,塞进猪肉,他宁死不屈,吐出来,并自动走赴刑场。管祭物的老祭司是他的老友,偷偷地对他说,我用羊肉代替猪肉,你吃了它像吃猪肉一样,可以免死。他说:“这种欺骗手段与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不配。人家会认为我90岁了还放弃了信仰,所得只不过多活那么一点儿时间,却带给自己屈辱和羞愧,还会给青年人做个坏榜样,误入歧途,白活这么大岁数。”他便英勇就义,给青年留个榜样,给民族留下光辉。还有一位母亲和7个儿子也都这样死去。6个儿子死了,轮到小儿子时,敌人以为母亲最爱小儿子,便要她劝小儿子听话吃猪肉,母亲心里斗争了一会儿,便用本族语言对小儿子说:“跟你6个哥哥一样勇敢地死吧,将来复活时,我会把你们一起领回来。”小儿子死了,母亲也直赴火刑场而死。
公元70年和135年,犹太人最后两次对罗马帝国的抗争失败时,最后的营垒马撒达和贝塔尔要塞的守军全部自杀,没有一个人投降。这样的民族气节,虽败犹荣。
公元70年的失败,导致首都耶路撒冷被毁灭,民族思想的中心圣殿被毁灭,《圣经》被烧,犹太教的礼仪被废止。没有了政权,没有了国土,没有了文化,国破而山河不在。
公元135年的失败引来更惨的灾难,大量犹太人被杀、被驱逐流亡到世界各国达1700多年之久。1700多年的流亡生活,没有祖国,没有法律保障,到处受人驱赶、杀害、侮辱,但靠摩西传下的一神教信仰和律法为纽带,使他们在精神上仍有一个不死的民族魂。走出去,站得稳,经过千辛万苦,仍能恢复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明的特色,回到祖宗的根据地,建立了新以色列国,而且具备了现代化的条件和高度的文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伯来文化的历史也可证明这一点。从犹大王国王(公元前586)后,到最后一次反抗罗马失败时(公元135年),七百多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涯,却使希伯来的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历代文献的整理,犹太教的成熟,波斯、希腊文化的新影响,使希伯来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影响及至全世界。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而奇特的民族。论疆域,只有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那么大;但论文化,却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宝贵的文库《圣经》,与中国、印度、希腊的名著并列为影响最深远的四大古文库之一。《圣经》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它从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灭亡,被迫流亡世界各国近2000年之久,却在1948年奇迹般的又复国了,它的人民文化素质仍很高,在各门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人物,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卡夫卡等等,不断出现的成就,指不胜屈。
希伯来人历代有祭司、先知、拉比等不断地在鼓励他们,鞭策他们,不要忘记上帝,不要忘记摩西的律法、传统的诫命,以此为纽带,为民族生命的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