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浆大戟(学名:Euphorbia esula Linn.)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茎单生或丛生,单生时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3-5毫米。叶线形至卵形,变化极不稳定,长2-7厘米,宽4-7毫米,先端尖或钝尖,基部楔形至平截。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总苞钟状,高约3毫。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均5-6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球状,成熟时黄褐色;种阜盾状,无柄。花果期4-10月。
广布于欧亚大陆,且归化于北美。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除海南、贵州、云南和西藏外)。生于路旁、杂草丛、山坡、林下、河沟边、荒山、沙丘及草地。
种子含油量达30%,工业用;全草入药,具拔毒止痒之效。
相似种有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和齿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大戟:叶宽条形,中脉黄色:蒴果表面具疣状突起。齿裂大戟:叶对生,卵形,长2-7厘米,具浅齿;杯状小花序具腺体,厚唇形;果球形,无毛。
广布于欧亚大陆,且归化于北美。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除海南、贵州、云南和西藏外)。生于路旁、杂草丛、山坡、林下、河沟边、荒山、沙丘及草地。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茎单生或丛生,单生时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3-5毫米;不育枝常发自基部,较矮,有时发自叶腋。叶线形至卵形,变化极不稳定,长2-7厘米,宽4-7毫米,先端尖或钝尖,基部楔形至平截;无叶柄;不育枝叶常为松针状,长2-3厘米,直径约1毫米;无柄;总苞叶3-5枚,与茎生叶同形;伞幅3-5,长2-4(5)厘米;苞叶2枚,常为肾形,少为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2毫米,宽4-10毫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基部近平截。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总苞钟状,高约3毫米,直径2.5-3.0毫米,边缘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及内侧被毛;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角,角长而尖或短而钝,变异幅度较大,褐色。雄花多枚,苞片宽线形,无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显伸出总苞之外;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均5-6毫米,具3个纵沟;花柱宿存;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球状,长2.5-3.0毫米,直径2.0-2.5毫米,成熟时黄褐色;种阜盾状,无柄。花果期4-10月。
选地整地:在山间、草地,选择野生乳浆大戟生长的地方,按等高线方向或横山打带,带宽1.5米,带间距离2米,带内刨穴,行穴距70厘米×20厘米,也可在退耕还林的地块进行整地、碎土、耙平、镇压。
播种方法:种子成熟时,采集种子,晾晒,促进种子后熟。秋末或春天,将种子播在穴内。复土、镇压、盖上树叶。
田间管理:出苗后,苗高10-15厘米进行间苗,每穴留1或2株,通风透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根部病害拔除后,在穴内撒上石灰,病株烧掉。
采收加工:夏秋采集,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种子含油量达30%,工业用。乳浆大戟味苦、性辛、凉。有毒。归肺、胃、肝、脾经。乳浆大戟作为传统中草药,有祛寒、镇咳、平喘、拔毒止痒、利尿消肿之功。在汉方外用药中,猫眼草属抗菌、抗病毒作用;外用于淋巴结结核、皮癣、灭蛆。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百日咳、急性胰腺炎、尿毒症及肾病综合征等,具有镇痛、具有败毒抗癌、逐痰散结、抗病毒和抗生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