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埃及》是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纳于约1305至1306年创作的湿壁画,现收藏于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该画作描绘了耶稣出生后,为了躲避希律王的杀戬,全家人在天未拂晓之前从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情景。乔托·迪·邦多纳运用初步的写实技巧,将有关人物和故事场面表现得生动活泼,赋予人物高度的自然与立体感。
该画作描绘了耶稣出生后,为了躲避希律王的杀戮,全家人在天未拂晓之前从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情景。图中,圣母表情严肃,仿佛在为儿子的命运担心。走在前面的约瑟正回头和送行的人话别。在毛驴后面,三个送行的人互相议论,天使从空中飞来,表示对这一行人的保护和关怀。
乔托·迪·邦多纳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壁画,内容多取自《圣经》里的故事,不过乔托·迪·邦多纳往往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来表现这些宗教故事,《逃亡埃及》就是用这种手法创作的。《逃亡埃及》是乔托·迪·邦多纳以耶稣出生后,为躲避希律王的杀戮,全家人在天未拂晓之前从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是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创作的,是《圣母和基督传》37幅壁画中的一幅。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纳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乔托·迪·邦多纳的艺术是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分水岭,主要作品是湿壁画,内容虽然仍是圣经题材,但乔托·迪·邦多纳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理解它们,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已没有了中世纪绘画中惯常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而更注重造型与构图的真实感。他画中的人物形象与那个时代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更具真实感和生动性,并且把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穿插到古老的圣经故事中去,强调情节的戏剧性效果。代表乔托·迪·邦多纳艺术成就的作品是1305年至1309年间创作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壁画,它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代表作有《金门相会》《犹大之吻》《哀悼基督》《逃往埃及》。
该画作是一个传统的宗教题材,但是乔托·迪·邦多纳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表现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神的故事完全世俗化,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思想。
玛丽亚抱着小耶稣骑在驴背上,前有约瑟,上有引路天使,圣母子的形象很突出,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树木,虽然玛丽亚抱着婴儿骑着毛驴的形象和背景的山丘树木虽然还有不少缺陷,但人们可窥见乔托·迪·邦多纳对自然风光的注意。乔托·迪·邦多纳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将人物和场面表现得生动活泼,赋予了人物自然与立体感。玛利亚一家人,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那种风尘仆仆、历尽艰辛的样子,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写照,丝毫没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已没有以往的神秘感,并具有一种独特的单纯厚重。
乔托·迪·邦多纳把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了纵深的空间,对于之前平面化构图是很大的突破。乔托·迪·邦多纳还采用了明暗调子,画面层次结构分明,很好地表现了庄重朴实的氛围。画面背景中的山丘树木虽有缺陷,但是通过“面向自然”创造出了具有现实生活情趣的图画。
该画作奠定了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开启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道路,对日后新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
1971年,喀麦隆发行了《逃往埃及》邮票,邮票的整体图案即乔托·迪·邦多纳创作的壁画《逃往埃及》。
该画作是乔托·迪·邦多纳于约1305至1306年为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而创作的壁画,现收藏于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