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变函数中,e^(ix)=(cos x isin x)称为欧拉公式,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
拓扑学中,在任何一个规则球面地图上,用R记区域个数,V记顶点个数,E记边界个数,则R V-E=2,这就是欧拉定理,它于1640年由Descartes首先给出证明,后来Euler(欧拉)于1752年又独立地给出证明,我们称其为欧拉定理,在国外也有人称其为Descartes定理。
把复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的一个公式,,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它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它不仅出现在数学分析里,而且在复变函数论里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
拓扑学又称“连续几何学”。
几何学的一门分科。研究几何图形经过连续形变后仍能保持的性质。包括点集拓扑、代数拓扑、微分拓扑等分支。
在代数拓扑中,欧拉示性数(Euler characteristic)是一个拓扑不变量(事实上,是同伦不变量),对于一大类拓扑空间有定义。它通常记作。
二维拓扑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E和F分别是点、边和面的个数。 特别的有,对于所有和一个球面同胚的多面体,我们有
(1)当R=2时,由说明1,这两个区域可想象为以赤道为边界的两个半球面,赤道上有两个“顶点”将赤道分成两条“边界”,即 R= 2,V= 2,E= 2;于是 R V- E= 2,欧拉定理成立.。
(2)设R=m(m≥2)时欧拉定理成立,下面证明R=m 1时欧拉定理也成立。
由说明2,我们在R=m 1的地图上任选一个区域X,则X必有与它如此相邻的区域Y,使得在去掉X和Y之间的唯一一条边界后,地图上只有m个区域了;在去掉X和Y之间的边界后,若原该边界两端的顶点现在都还是3条或3条以上边界的顶点,则该顶点保留,同时其他的边界数不变;若原该边界一端或两端的顶点现在成为2条边界的顶点,则去掉该顶点,该顶点两边的两条边界便成为一条边界。于是,在去掉X和Y之间的唯一一条边界时只有三种情况:
①减少一个区域和一条边界;
②减少一个区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界;
③减少一个区域、两个顶点和三条边界;
即在去掉X和Y之间的边界时,不论何种情况都必定有“减少的区域数 减少的顶点数=减少的边界数”我们将上述过程反过来(即将X和Y之间去掉的边界又照原样画上),就又成为R= m 1的地图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是“增加的区域数 增加的顶点数 = 增加的边界数”。
因此 ,若 R= m (m≥2)时欧拉定理成立 ,则 R= m 1时欧拉定理也成立.。
由(1)和(2)可知,对于任何正整数R≥2,欧拉定理成立。
第一个欧拉公式的严格证明,由20岁的柯西给出,大致如下:
从多面体去掉一面,通过把去掉的面的边互相拉远,把所有剩下的面变成点和曲线的平面网络。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变形的边继续保持为直线段。正常的面不再是正常的多边形即使开始的时候它们是正常的。但是,点,边和面的个数保持不变,和给定多面体的一样(移去的面对应网络的外部。)
重复一系列可以简化网络却不改变其欧拉数(也是欧拉示性数)的额外变换。
若有一个多边形面有3条边以上,我们划一个对角线。这增加一条边和一个面。继续增加边直到所有面都是三角形。
除掉只有一条边和外部相邻的三角形。这把边和面的个数各减一而保持顶点数不变。
(逐个)除去所有和网络外部共享两条边的三角形。这会减少一个顶点、两条边和一个面。
重复使用第2步和第3步直到只剩一个三角形。对于一个三角形(把外部数在内),。所以。
设想这个多面体是先有一个面,然后将其他各面一个接一个地添装上去的.因为一共有F个面,因此要添(F-1)个面.
考察第Ⅰ个面,设它是n边形,有n个顶点,n条边,这时E=V,即棱数等于顶点数.
添上第Ⅱ个面后,因为一条棱与原来的棱重合,而且有两个顶点和第Ⅰ个面的两个顶点重合,所以增加的棱数比增加的顶点数多1,因此,这时E=V 1.
以后每增添一个面,总是增加的棱数比增加的顶点数多1,例如
增添两个面后,有关系E=V 2;
增添三个面后,有关系E=V 3;
……
增添(F-2)个面后,有关系E=V (F-2).
最后增添一个面后,就成为多面体,这时棱数和顶点数都没有增加.因此,关系式仍为E=V (F-2).即
F V=E 2.
这个公式叫做欧拉公式.它表明2这个数是简单多面体表面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数。
当r=0或1时式子的值为0,当r=2时值为1,当r=3时值为a b c。
设△ABC的外心为O,内心为I,外接圆半径为R,内切圆半径为r,又记外心、内心的距离OI为d,则有
(1)式称为欧拉公式。
为了证明(1)式,我们现将它改成
(2)式左边是点I对于⊙O的幂:过圆内任一点P的弦被P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乘积是一个定值,称为P关于⊙O的幂。事实上,如果将OI延长交圆于E、F,那么
因此,设AI交⊙O于M,则
因此,只需证明
为了证明(5)式,应当寻找两个相似的三角形。一个以长IA、r为边;另一个以长2R、MI为边。前一个不难找,△IDA就是,D是内切圆与AC的切点。后一个也必须是直角三角形,所以一边是直径ML,另一个顶点也应当在圆上。△MBL就满足要求。
因此(5)式成立,从而(1)式成立。
因为,所以由欧拉公式得出一个副产品,即
特征函数用欧拉公式:随机变量X的特征函数定义为
众所周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摩擦力,欧拉测算出了摩擦力与绳索缠绕在桩上圈数之间的关系。现将欧拉这个颇有价值的公式列在这里:
其中,f表示我们施加的力,F表示与其对抗的力,e为自然对数的底,k表示绳与桩之间的摩擦系数,a表示缠绕转角,即绳索缠绕形成的弧长与弧半径之比。
设G为n阶m条边r个面的连通平面图,则n-m r=2,此公式称为欧拉公式。可以通过归纳法证明,且证明方法和拓扑学中的类似,此处略去。尽管和拓扑中的欧拉公式十分相似,但图论在现代一般划分在离散数学的研究范畴内,因此在这里单独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