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华寺始建于隋朝末年。十八路诸侯之一窦建德建都于乐寿(今献县),修建本寺,起名隆华寺。属大乘佛教圣地,弥陀净土。
至唐朝贞观盛世,为当朝皇帝御赐圣寺,佛事昌隆。据碑文记载大佛寺,寮居殿堂曾占地十余亩。山门与寺院之间有僧人庙地近二百余亩,当时本寺院有正殿、偏殿、后院,僧人多名。民间称本寺“大佛寺”。中经宋、元两朝代失修破旧。到明朝天府三年,善士范文广等辈捐资重修。嘉靖年间,癸亥岁月(1563年)修建完工。本寺当时高矗钟、鼓楼各一座,左右相对。佛、法、僧三宝内外相映,彩图生辉。大殿正中坐有无量寿佛一尊,高两米左右。有九龙石碑一座,殿外赑屃一尊,前唐古迹磊磊落落。至民国初年,本村善士魏文秀等众,再次捐资重修(有碑文记载)(直隶河间府献县儒学关西印导处撰)。
现本寺旧址尚存,存有原寺内九龙碑一座(始于明朝现已残缺)、壁栖一尊、无量寿佛莲花台座一个,可供考证。隆华寺于建国初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无量寿佛石像于文革期间被毁(1967年)。
隆华寺虽不比名山大川,但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自隆华寺建立起,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断促进附近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团结。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落实。国家宗教政策不断施行,佛教事业不断的发展。于一九九五年,彭村佛教信徒范振锋、范松林、范铁树、王秀珍等及善心人士决心重修隆华寺。在古老的旧遗址上,重修佛教活动场所,弘扬佛法,造福社会。当时因资金短缺,荒野空荡,只好就地挖坑住地荫窑而守护隆华寺旧址。
寺院以静修为主,随机接引大众生活简朴,道风朴素严谨,僧人精进修学威仪个犯,不拿单钱,在家二众虔诚护教以淳朴至诚来接引十方大众,修学有方而令大众赞叹。
今观古刹圣果,红墙碧瓦,戒定真慧,拉龙声祥跑兽栩栩如生,晨钟暮鼓梵呗缭绕,云板响处三衣一钵。在我的剃度恩师上能下弘大和尚的指导修行下,保持一脉纯洁简朴的佛陀遗风,坚持远离凡情俗见及商业性、世俗性污染的修行道风,以戒为师闻思正见真修实证无漏学并重,以戒定慧正见指导实修,以了脱生死,然后运用同体大悲之心地,以无我救世之精神,过中道安详解脱,自在慈悲智慧的生活。
现今的隆华寺,位于献县城西北三十华里,彭村西二百米处,其地理位置十分可观,东临1 06国道通京大公路,南近沧石路,子牙新河,北靠赢洲河间市,近临深、武、饶、安、肃宁几县,且交通方便,近处彭、饶、柳、大、东西留路,东西段村,南庄、柳川、魏家庄相隔三五里,紧密相连,人口稠密信徒众多,欢迎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这安祥慈悲世出世问智慧的心灵家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一九九五年多次向县民宗局、县政府、市民宗局、市政府递交申请,在原隆华寺旧址上建立佛教活动场所。期间历经五年多时间,至一九九九年元月。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规定经政府同意,县民宗局正式批准隆华寺为合法的宗教场所。
二OOO年十月县土地局正式批文准建。
二OO一年元月请回佛像。
二OO一年四月开始重新修建大雄宝殿。
二OO二、O三、O四年,众居士礼请天津上传下弘法师来寺,法师先后建起东奈房山门等。
后又在二OO五年腊月众士礼请上能下弘大和尚及僧团接管寺院。当时隆华寺财务亏空,附佛外道迷信积满,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以佛陀之戒律来指导信徒的修学方向,并请了各种法器及延了方丈室、寮房及院围墙等等。另外搞各种慈善活动,慰老扶贫救助孤儿放生等等。同时又以修学指导众弟子们以戒为师,互学并重。又以“五大工程、六大体系”二谛融通圆满系统,分明指导修行道和方向。因师修学繁忙,且时任弥陀院主持,【补充】师安顿大弟子清正法师、静修领众为寺操劳。
至二O—O年正月十五日清妙法师奉师命返回弥陀院。
二OO九年十月清妙法师于四川成都尼众佛学院毕业。
二O—O年正月十五日奉师命,清妙法师带众多尼众弟子来隆华寺,领众修学。
二O一一年,因大殿漏雨多次修补,而且把建寺以所来拖欠十几年的债务彻底还清。
二O一三年自建寺的当年大雄宝典一直漏雨,近十几年多次修复不见效果。从二O一三年正月十五日法会过后,正式动工扒掉原有的顶子重新换顶。大雄宝殿内外复修、刮瓷、吊顶、整修电路、安装暖气,外墙粉刷。安装了拉龙吉祥跑兽,天王殿山门装饰的栩栩如生,气势雄伟,以示佛法浩荡直冲法界宇宙净化着人间净土。修复东寮房十间,斋堂、厨房,重新建起了西寮房十一间及锅炉房,均内外装修一新。百忙中抽挤时间无偿举办少儿夏令营德育学习班四届,举办幽冥界众生三皈依佛门仪规法会三届,各种佛事法会等等。为弟子及在家人讲经典及戒律,传授三皈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和式叉摩那尼戒。
自贫尼接手以来,寺院的收入除日常开支外,全部用于公路建设,慈善放生,印经书,寺院建设等。僧众无有单金私钱,供养也全部用于寺院、信徒及法事活动。可谓呕心沥血,尽心尽责为佛教为众生、为常住为寺院为着十方信众建立清净祥和的心灵家园。隆华寺能有现今成就,要感恩那些辛勤付出的前辈们。因为他们的艰辛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基础,才有了今天的庄严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