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季子庙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庙前的沸井塘边。根据志书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各相距尺许。
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
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庙周边的河沟水塘内,还有多处沸泉在滚涌,从不停息,乡民们谓之为“龙气”,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
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已名声远播了。
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
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季子庙碑
季札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 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
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 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季札是一位杰 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 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
经季 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 郑 、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 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 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 精辟的分析和评价。
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 音 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 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
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丹阳延陵镇),史称延陵季子。
墓葬于江阴申 浦( 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 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
《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
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