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清宫在上清镇东陲,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古代这里称为仙源乡招宾里。其街曰: “琼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环拱,实乃仙灵都会也,古老相传。这里是九龙聚会的宝地。民谣云: “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这九龙指的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
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承启道教,在此建“传箓坛”.公元841—846年(唐会昌年间),武宗召见第20代天师张湛赐帑银于传箓坛旧址建道观,并赐额日“真仙观”
1008—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1105年(崇宁四年)第30代天师张继先请于朝,宋徽宗命拨赐米万余斛(一斛一斗),由江东漕臣在龙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观,又于1113年(政和三年)将上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时宫中学道者常数百人”:南宋时.经上清宫高道易如刚,毛允中等不断扩建,当时己有六殿(三清殿、真风殿、昊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琼章殿)二阁(即皇帝景命阁、宝奎阁)一楼(琼音楼)三馆(宿云、蓬海、云馆)二堂(斋堂、正一堂),堂之左为方丈,东西创道院数百楹(详见王与权记)。景定年间,宋理宗命张闻诗建上清宫门楼.榜日: “龙虎福地”。
元朝1285年(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赐帑银重修上清宫,元武宗时敕政“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大上清宫,太祖朱元璋亲赐宝钞5000贯。翰林编修苏伯衡撰《重修上清宫碑文》传世.明朝统治276年,由朝延赐银或监修上清宫共有七次,故《明史》中说: “真人张氏道家孝流而世蒙恩泽、顾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
清朝.由皇帝赐银大规模修建上清宫一次,零星修建三次以上。据1740年(清乾隆五年)妙正真人娄近垣编《龙虎山志大上清宫新制》记载,当时的建制为两宫(上清宫、斗姆宫)、十二殿(玉皇殿、后土殿、三宫殿、三省殿、五岳殿、四渎搬、文昌殿、天皇殿、关圣殿、紫微殿、斗姆前殿、斗姆后殿)二十四院(三华、东隐、仙隐、崇元、太素、十华、郁和、清和、崇福、崇清、繁禧、达观、明达、洞观、栖真、混同、紫中、清富、凤栖、高深、精思、正庆、玉华、迎华)其建制规模不仅在江南称为第一大观.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故素有“神仙所都”和“百神受职之所”的称誉。1930年几个乞丐在宫内烤火,一时不慎,二宫惨遭火焚.二十四院亦受株连。殿宇楼阁化为灰烬。
大上清宫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写的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是讲大上清宫的,由上清宫内的镇妖井,走出36天罡,72地煞、演绎出一部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如今,伏魔殿仍在。镇妖井仍存,游人信士络绎而至,都忍不住要探一探伏魔殿的神奇,镇妖井的玄秘。
2000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启动对大上清宫进行重建,翌年完成一期工程已恢复的有:福地门、龙街、下马辜、棂星门、天一池、东隐院等,2009年3月,大上清宫已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热烈欢迎广大信士游人来此朝拜圣真,领略《水浒》文化的精髓。
上清宫初为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置传箓坛,逢三元日升坛传箓。唐代会昌年间(841--846)始于此处建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上清观,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2),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观于龙虎山南。哲宗元佑元年(1086),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于上清镇东再建;政和三年(1113)升观为“上清正一宫”。南宋高宗建炎年问,宁宗于庆元、嘉定年间均有修建;理宗于端平二年(1235)赐内努,并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时共兴建二阁、三馆、六殿及东西道院数百楹,不久又创建 门楼,增建紫微阁。元代曾有三建二毁,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明代先后有六次重建与修复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曾炀帑金修葺;雍正九年(1731)特赐帑银十万两,遣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匿昭麟协同监修,于当年大兴土木,开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个宫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名振江南;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至解放初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革”中,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现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为龙虎山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