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地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国家2A级景区,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自成天趣,寺内楼台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洞穴恢弘,悬空凌云。建筑与彩绘别具特色,陕南第一大铜佛--毗庐大佛造像造型独特,摩崖刻石众多,达130余通,尤以东汉的《郙阁颂》最为著名,以及历代文人刻石,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自然景观独特。
灵岩寺又名药水崖,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寺庙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前洞名“金龟洞”,后洞称“罗汉洞”,两洞依依相邻,傍山临江,座东向西,错落有致。
隋唐时期,略阳灵岩寺曾是各种学术活动中心之一。历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名篇绝句,镌式墨迹。如李白,杜甫,吴道子,苏轼,李可染,于右任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寺内观光遗诗存作,给古寺抹下了一笔浪漫传奇的色彩。相传,女皇武则天与她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同游灵岩寺,在后洞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撑支天地”四个大字。
寺内共有汉唐以来的摩崖石刻达130余通,既有方正古拙的汉代摩崖石刻,更有明显风姿的唐碑宋碣;灵岩寺的石刻石碑,凝结着略阳历史上的件件艺术珍品,承载着略阳这方地灵人杰的段段旧事,从而吸引海内外游人前来观赏游览。嵌于灵岩寺前洞西侧崖壁上的东汉《郙阁颂》摩崖,是一方最有书法研究价值的汉隶瑰宝,它同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我国的“汉三颂”,是研究中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郙阁颂》摩崖镌刻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为纪念汉武帝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风格,为标准的汉隶八分。作为现存于世的东汉石刻珍品,《郙阁颂》一直受到历代金石书法界的推崇。尤自两宋明清的千余年间,共有30余种学术专著将之收录其中,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证、注释和研究。晚清著名学者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大加赞美曰:“吾尝爱郙阁,体法茂密”,并认为最具盛名的唐代颜体楷书,便是从《郙阁颂》的八分汉隶的章法和笔势中,汲取过营养。
《郙阁颂》的书体厚重古雅,朴茂雄浑,历代好评如潮。同时,其文学价值也颇具特色,表现出东汉后期北方汉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审美倾向,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恰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奇思横出,制为雄文,运兹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