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寺原名天后宫,俗成娘娘宫,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港、澳、台及南洋各国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奉为神抵,立祠供奉,尊称妈祖。以后又经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天后宫为丹东市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876年(清光绪2年),占地24亩。由元宝山麓扩延到原八道沟主街的北侧。当时的天后宫是由艚船会为祈求海上的平安而集资修建的。可见当年丹东艚船业的发达。当年3月,天后宫戏台建成。每逢农历3月23日(天后圣母诞辰日)举行盛大庙会,全天致祭,川流不息。天后宫戏台前,更是人山人海,观看酬神戏。1882年(清光绪8年),皇上钦赠御匾,致使当时东北最大的妈祖庙——丹东天后宫名扬海内外。1989年,果彻法师住持庙宇重修,更名为宝光寺。2000年8月15日,又重称宝山寺,由妙耕法师任住持。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之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形地影响着市民的理念和行为。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孕育中逐渐形成的,并凝聚成为城市文化,而这个文化特点的外在反映,正是所谓的传统风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尤以名山古刹构成都市不朽的灵魂,其影响远远超出具体的时间范围。作为标志性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宗教建筑以个体形式存在于城市中,真实、具体地印证了城市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如宝山寺的三棵茂密参天的古槐树,就被定格为省级文物。曾在老一辈丹东人中流传着“未有丹东市先有天后宫,未有天后宫先有三棵槐”的说法,三古槐是丹东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而当年最具丹东风土人情的天后宫庙会文化,更是集中体现了老安东人在历史场合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手工艺绝活等风俗习惯,从而构成了丹东小城历史生活的重要片段,而新一代的丹东人却闻所未闻当年的盛况。犹如蜂穴的民宅、厂房、学校占据了昔日雄伟壮观的宝山寺,使其踪影难觅,东北最大的天后宫只留下一条街道的名字——天后宫街。现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宝山寺的来历,而如今宝山寺的生存更是满目疮痍、岌岌可危,无力绢刻历史的琅琅画面,更无法向现代人传递先人们的生存信息!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得宝山寺殿宇楼阁全部被征用,客堂、僧人房被当作了民宅,佛殿经堂被当作了机关的办公场所,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经寺庙多方努力,才有部分庙产归还寺院,但宝山寺目前占地仍不足十亩,且窄小的正门前耸立着丹东市第四高级中学的教学主楼和车棚,寺庙右侧挤占着社区办事处及工厂、民宅,寺庙的左侧毗邻元宝山麓,寺庙的后墙紧挨四中高大的篮球馆,宝山寺今非昔比,可谓“四面楚歌”。
国务院宗教事物局关于庙产归还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凡经各级政府批准开放的寺庙、教堂、清真寺和宫观,任何单位不得占用,不得在其管理范围内任意拆建、改建和新建房屋;已经占用的应限期迁出;已经新建或改建的,如严重破坏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格局、妨碍宗教活动及教务工作的正常进行的,一律拆除。”(宝山寺期待着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归还属于庙产的房屋、土地,还历史本来面目,造福子孙!)
博大精深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使得千百年来的名寺古刹都具有难以估量、难以尽述的价值。一座古刹就可以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一部记录历史变迁的“凝固日记”。无端的占有及损毁将会给我们带来永久的遗憾。
一个城市能否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最终取决于她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定位。美丽的江城丹东是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是辽宁的旅游名城。丹东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旅游名城战略使丹东的旅游业蒸蒸日上,不仅成为丹东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关注和喜爱。打造具有丹东特色的旅游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丹东城区的文化积淀,以古寺庙作为珍贵的活态历史建筑与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这种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相结合,重视宗教建筑遗产在城市风貌中的价值,必将使丹东的旅游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和提高,这还有待于我们及其后人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