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寺是贵阳市历史上悠久的寺庙之一,今已不存。大兴寺(附武庙)原称大庆寺、大兴国寺等,原位于大十字中华南路东侧,据《贵阳府志·祠字附记》,寺为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江西庐陵商人彭如玉所建。武庙居其中,祀关羽。有头门、二门、甬道、两庑旁为诸佛殿。明洪武二年(1369年),长沙游僧南宗重修,更加宽敞。凡有庆典,均在寺内举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寺僧法印赴京师请得朝廷颁发的《大藏经》6350卷运来贵阳,巡抚郭子章为之建阁收藏,南充黄渝德辉书额“龙轮宝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巡抚阎兴邦重修关圣殿。雍正年间,增修毗户殿。乾隆年间,重修大士殿、孟兰殿、三元宫。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毗户殿,十八年(1838年),重修准提殿,内供奉明抚郭子章木主。寺内有灵泉,贵阳八景之一的“灵泉映月”即此。
贵阳市大兴国寺位于花溪区青岩镇北街村,其原址在今贵阳中华南路上,始建于公元1394年,是贵阳最早的佛教寺院,清中叶以后该寺逐渐衰落。
为满足广大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需要,贵阳市弘福寺、大兴国寺住持心照大和尚在贵州省、市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重建大兴国寺。寺院的建设和发展对当地聚集人气、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青岩景区增加一个新旅游景点。
清嘉庆八年(1803年),将设于城北般若庵的蒙养义学迁至寺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又将设于南门外阎公祠的成童义学移人。光绪末年改两义学为官立第九初等小学堂。民国后,贵州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设寺内。民国20年(1931年),拆除殿外石坊、石墙,改建为明星电影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设此。解放后大兴寺变化很大,后为百货大楼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