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寿圣寺,又称河南寺或南寺,是一座始建于宋朝的佛教寺庙,距今已有超过七百年的历史。它位于水乡古镇溱潼,曾是泰州佛教界“十四大丛林之一”。文革期间,寺庙不幸被毁,时至昌明盛世,经泰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古寿圣寺。古寿圣寺的建筑布局严谨,其中最出名的是藏经楼,也称为水云楼,这座楼临湖而建,是文人墨客吟诗诵词的聚集地,包括郑板桥等名家字画。寺庙内部装饰精美,殿堂气势恢弘,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寺院以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建筑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水云楼(藏经楼)、僧舍及素食馆等,总占地面积约100亩。标志性建筑,水云楼:临湖而建,凭栏可眺望溱湖风光,历史上为郑板桥、于右任等文人雅集之地。药师佛塔:寺内标志性景观,造型恢宏,金光灿灿。
藏经楼(水云楼):临湖而建,是古寿圣寺最出名的建筑。凭栏远眺,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水鸟嬉戏。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吟诗诵词的聚集地,人文气息浓厚。始建于明代,道光《东台县志》称其为溱潼古迹,并绘有一幅图附在志上,观其图,可见当年水波云影,楼台耸立,树木扶疏,风帆远近,景色十分雅致。水云楼原来四角翘起俗称“泛角”,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后来主持僧大更和尚重砌,改为不“泛角”。据说明代吏部侍郎储巏少年时曾来此楼读书,故“南寺书楼”又称“南楼读书”。清著名词人蒋鹿潭亦曾读书于此,后鹿潭先生为纪念在水云楼的一段生涯,遂将所著词集命名为《水云楼词》。至今楼内还珍藏有清扬州八怪郑板桥及瘿瓢子黄慎和各大名家的字画。
古寿圣寺始建于宋朝咸淳年间(公元1265 - 1274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文革期间寺庙不幸被毁,仅留残垣片瓦于旧址。时至昌明盛世,经泰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古寿圣寺。2003年政府开始恢复重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水云楼、僧舍、素食馆等已经建成,并实行对外开放。2004年10月5日,古寿圣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和大雄宝殿奠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