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永福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惠州第一座寺庙,也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寺。
2000年12月经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惠州永福寺易地重建。 重建的永福寺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为正统的仿唐精品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无量寿殿、钟楼、鼓楼、正殿广场、山门等。
该寺设计方案构思源于敦煌石窟中的第十七窟《无量寿经变》图,总体表现了佛国极乐世界的场景。方案设计的永福寺为仿唐式建筑结构,是一座依山而建、呈轴对称、略显长形湛的建筑物,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广场等设施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
永福寺的建筑群,将形成一座能在人间看得到的“天上极乐世界”的建筑群。他表示,建成后的永福寺将是一个“惠州第一,全省、全国有名”的佛教场所。
惠州丰山永福寺,据明代王鸣雷说,是“创自唐贞观间”,所云何据无考。至宋政和年间,惠州民间有“永福寺钟常夜与龙塘蛟龙战”的传说,时诗人唐庚谪居龙塘畔李氏山园(今子西岭),闻而作《钟潭行》记其异,开首两句说:“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古寺永福之名见诸文字记载,似以此为最早。当然,这是指记寺之名,若论记寺之实,则又有比唐庚更早者,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东坡谪居惠州此唐庚早十余年,那时这座“形胜为吾郡丛林最”的古寺似乎还不叫永福寺,而是叫海会院;寺院方丈“通老”亦称“海会禅师”,东坡则是该禅师的座上常客。宋绍圣二年(1095),禅师于寺中兴建海会殿,东坡当时被有关当局“恶意欠薪”,生活颇拮据,仍“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又亲作《海会殿上梁文》,其文引言有谓:“伏惟我海会禅师,施无尽藏,开不二门;来作西方之主人,且为东坡之道友。爰因胜地,以建道场”,引禅师为自已的同道。接着又具体描述了这海会殿堂:“瑶阶肪截,碧瓦鳞差,庶几鹫岭之雄,岂特鹅湖之冠。”殿内则供奉着由八位“大富贵长者”捐造的“释迦宝像一所”。东坡此文实为直接述记永福寺的最早文字资料,据此可知,后人称永福寺“历史既悠久,而规模又复为惠州西湖数十个佛教丛林之最宏大者”(见吴仕端《惠州西湖艺文丛谈》),绝非张大之词,而是早在九百年前已见其规模。
此外,东坡还写信给时任广东提刑的表兄程正辅,称赞海会殿“甚宏壮”,海会禅师“甚不易得”。还特别向他介绍绕于寺右的那一片陂湖:“寺旁有一陂,诘曲群山间,长一里有余。”“今若作放生池,但牢筑下塘,永不开口,水涨溢即听其自在出入,则所活不赀矣。”后来,东坡向弟弟苏辙、表兄正辅各“缘化”十五千钱,买下这片湖陂筑成放生池,这放生池后来被称为鳄湖,是以前惠州西湖最为曲折幽深的去处。
古寺鳄渚自经东坡过化存神,秀邃的自然景观添注了丰厚的人文内蕴,愈发显得诗情缭绕韵味悠长,成为惠州有名的苏迹之一。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王文诰慕名来游,谓“寺俯瞰其下,近岚远翠,上下一碧,皆昔时景象。惠人则磨穹碑大书深刻而丹之,表其道曰:苏文忠公放生湖”,以示禁取鳄湖之鱼,可见数百年来,湖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受到重视与保护。王氏又说:在这里,“岁时伏腊,则既有崇祠之荐,而春秋胜日,辄举国逐队于湖上,相与放生游泳歌呼嘻笑,以颂公之盛德”(见王氏《苏诗总案》)。抗战中古寺被日军炸毁,但周遭风光依然秀美迷人,寺背紫微山一带仍为城区中小学生 “春秋胜日”集体远足野餐的最佳所在,至上世纪“文革”前一直如此。惠州人对东坡的崇敬仰慕之情,已历久而化为一方风俗,体现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