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少林始唐,盛于两宋,几经兴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等组织渊源密切,屡遭官府压制。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这些组织广播海内,拳派远播。同时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枝繁叶茂,影响广泛。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是泉州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
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
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
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明代,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棍法到嵩山少林寺;
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
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改为泉州南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