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寺,又名无相寺,位于中华禅宗第一山——安徽岳西司空山,它是中华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衣法予三祖僧璨的道场,是千古禅宗祖庭,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
二祖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司空山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是皖西重镇,安庆形胜,称之“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
二祖寺,上有平坦之地数里,世称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又名“四空山”和“思空山”。据明代《广舆图》所载“其间产恒春藤,崖深谷邃,别有洞天,称东吴第一峰。”
自南北朝以来,司空山就是名僧开悟说法和文人雅士寻幽揽胜地。其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玄妙古松”等八景构成的八景文化是唐宋以来吴头楚尾宗教、文化和旅游景观之集大成。古诗云:“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千万重。欲问仙家何处有,佛道司空白云中。”
二祖禅刹:位于司空山主峰仰天窝,背倚峰顶悬崖,面对讲经台,左有翠岗拱抱,右有香泉潺流,天造道场,超尘绝世。二祖禅刹由二祖寺和祖师洞、祖师殿三部分组成。门额上刻“祖刹重辉”四大字。二祖佛龛楹联为:天堑长流,望河上,鱼跃鸢飞、冲开皓月;地维卓立,看山间,蛟腾凤起,顶戴苍穹。
祖师洞称“二祖石窟”是慧可初来司空山卓锡之处。后在石洞前建寺,称“二祖寺”。昔时殿宇辉煌,巍然仑奂,为禅宗名刹。唐宋古楹联为:窥天柱而踞司空,山中狮子。继达摩以传僧璨,佛界神光。
三祖洞:在二祖寺后,亦称“三祖石庙”。三祖僧璨常住司空山时修禅之所。驻锡天柱山山谷寺后,尝往来于天柱、司空之间,三祖大师亦居于此。石洞东南面为巨石,中间裂缝如刀削,每天可于石缝中见太阳升起。相传此石缝为三祖僧璨大师信念所辟开,僧璨大师在司空山苦修数十年,参悟得证《信心铭》。住持萝庵曾作《礼三祖洞》诗云:真言一道众花凋,口款供通不打招。解脱固求谁缚汝,赚他道信小儿曹。
讲经台:在二祖寺前,为二祖讲经说法之处。清康熙贡生祝大忠撰联云:趺坐谈经,鹦鹉传音通梵语。居尊说法,松筠流翠滴高台。
传衣石:在三祖洞后,上有“二祖大师传衣之台”、“传衣石”、“空观”等石刻。一块大石前伸,仅可容纳两人打坐。此石是二祖慧可传衣钵给三祖僧璨之处,后称二祖大师传衣石。“传衣石”斗大三字为明代著名诗人、刑部尚书时太湖县知事翁溥所书。传衣石上有一口如茶杯大,深3寸之石洞,为达摩“空观”塔基。旁有斗大“空观”二字,为著名思想家、明初南京左参政时太湖县令罗汝芳所书。打座传衣石,如御座大鹏,青龙白虎,双翅翱翔;寺前供案,似瑞鸟昂首;后有千寻玉垒,为万丈屏风。
“二祖禅刹”及当年“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当年二祖把木棉袈裟传给三祖之处)依然如旧,二祖秘籍珍藏地“葫芦石”至今还是一个谜。
自南北朝以来,司空山就是名僧开悟说法和文人雅士寻幽揽胜地。其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玄妙古松”等八景构成的八景文化是唐宋以来吴头楚尾宗教、文化和旅游景观之集大成。古诗云:“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千万重。欲问仙家何处有,佛道司空白云中。”
二祖禅刹:位于司空山主峰仰天窝,背倚峰顶悬崖,面对讲经台,左有翠岗拱抱,右有香泉潺流,天造道场,超尘绝世。二祖禅刹由二祖寺和祖师洞、祖师殿三部分组成。门额上刻“祖刹重辉”四大字。二祖佛龛楹联为:天堑长流,望河上,鱼跃鸢飞、冲开皓月;地维卓立,看山间,蛟腾凤起,顶戴苍穹。
祖师洞称“二祖石窟”是慧可初来司空山卓锡之处。后在石洞前建寺,称“二祖寺”。昔时殿宇辉煌,巍然仑奂,为禅宗名刹。唐宋古楹联为:窥天柱而踞司空,山中狮子。继达摩以传僧璨,佛界神光。
三祖洞:在二祖寺后,亦称“三祖石庙”。三祖僧璨常住司空山时修禅之所。驻锡天柱山山谷寺后,尝往来于天柱、司空之间,三祖大师亦居于此。石洞东南面为巨石,中间裂缝如刀削,每天可于石缝中见太阳升起。相传此石缝为三祖僧璨大师信念所辟开,僧璨大师在司空山苦修数十年,参悟得证《信心铭》。住持萝庵曾作《礼三祖洞》诗云:真言一道众花凋,口款供通不打招。解脱固求谁缚汝,赚他道信小儿曹。
讲经台:在二祖寺前,为二祖讲经说法之处。清康熙贡生祝大忠撰联云:趺坐谈经,鹦鹉传音通梵语。居尊说法,松筠流翠滴高台。
传衣石:在三祖洞后,上有“二祖大师传衣之台”、“传衣石”、“空观”等石刻。一块大石前伸,仅可容纳两人打坐。此石是二祖慧可传衣钵给三祖僧璨之处,后称二祖大师传衣石。“传衣石”斗大三字为明代著名诗人、刑部尚书时太湖县知事翁溥所书。传衣石上有一口如茶杯大,深3寸之石洞,为达摩“空观”塔基。旁有斗大“空观”二字,为著名思想家、明初南京左参政时太湖县令罗汝芳所书。打座传衣石,如御座大鹏,青龙白虎,双翅翱翔;寺前供案,似瑞鸟昂首;后有千寻玉垒,为万丈屏风。
“二祖禅刹”及当年“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当年二祖把木棉袈裟传给三祖之处)依然如旧,二祖秘籍珍藏地“葫芦石”至今还是一个谜。
司空山二祖道场是中华禅宗发祥地,是全世界几千万佛门弟子和数亿佛教信徒的宗教圣地,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二祖慧可道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司空山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是皖西重镇,安庆形胜,称之“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
二祖寺,上有平坦之地数里,世称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又名“四空山”和“思空山”。据明代《广舆图》所载“其间产恒春藤,崖深谷邃,别有洞天,称东吴第一峰。”
达摩西来,将禅宗传入东土,为中华禅宗初祖。神光慧可承继达摩衣钵,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实乃中华禅宗第一人。 慧可(公元487-593年),俗姓姬,名神光,又名僧可。洛阳武牢人,依龙门香山寺宝静禅师出家,“博涉诗书,遍学大小乘义,并能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对当时流行的义学造诣颇深。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从学六年,立雪断臂,求道至诚,达摩许之,付衣钵,赐号慧可,为中华禅宗二祖。
东魏天平年间(公元535-537年),慧可在少林寺承继达摩衣钵后,北至新邺,盛开秘苑,传授禅学。从学如流,来者不舍。时有道恒法师亦在邺都说法,弟子千余人。因所传禅学与慧可不同恐夺其门徒,极为忌恨,遂“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即公元540年),二祖慧可为逃避法性宗、法相宗、律宗的迫害,携衣钵南下南朝舒州,隐居有缘之地――司空山。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年在二祖洞后的一块大石上替一白衣(向)居士落发,曰:“汝乃吾僧人之宝贝也”,取名“僧璨”。公元551年3月18日僧璨在河南光福寺受戒后再回司空山。僧璨随伺慧可大师二年后,得佛心印可。
天保三年(即公元552年),慧可在此石上将衣法传授给僧璨,僧璨成为继承中国禅宗的三祖。《中国禅宗三祖寺志》载:“司空圣地传衣,神光心印授璨”。又据《五灯会元》记载“祖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
斯乃达摩传般若多罗蜜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祖付嘱咐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注:这里的国难即后来的北周武帝灭佛)。后慧可独自离开司空山,北返邺都成安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北、磁县东北)继续弘法,偿还孽债。隋开皇十三年(593)三月十六日,不幸遇难,时年107岁。
二祖慧可之徒僧璨经过长期的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最后选择了当时宗教势力较为薄弱的陈晋熙郡境内的司空山为其卓锡之地,是为了避免当时激烈的宗教对抗及尖锐的宗教派别门争。这一举措保存了佛教的实力,为禅宗今后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空山处于大别山腹地,背倚华北,面对江南。连接天柱,远望匡庐,毗邻蕲黄,独处中枢。僧璨大师严遵师嘱,在司空山三祖洞安心修禅数十年,保存了禅宗一脉。后相继传至道信、弘忍、惠能,使禅宗扎根于南方,“一花五叶”,发展日盛。惠能之后,几经分化,使禅宗弘扬八荒,流传四海。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流。慧可受隋文帝赐“正宗善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大师”。这两朝君主对慧可继承佛教、创立中国禅宗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慧可在禅宗史上的作用,正如赵朴老所说的那样:“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
二祖慧可在此传衣钵与三祖僧璨,璨于皖公山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与五祖弘忍,弘忍又在黄梅传六祖惠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传五代,皆未出大别山西南麓,这种稳定的地理格局,与北方随宜行化、四处流浪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使得禅宗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中发育成熟,成为对世界哲学思想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派,也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若没有司空山,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
它不愧为中国禅宗第一山的称号。慧可大师圆寂后,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确定了慧可禅师的历史地位和他对中国禅宗的重大贡献。
司空山二祖寺佛法的辉煌当归功于本净禅师。开元初年(713),禅宗法嗣、六祖惠能的弟子本净(677-761),号“司空本净”住持二祖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遣中使(太监)杨光庭入山采药,与本净禅师相遇,谈经论道,光庭倍受教益,回朝奏报,本净奉诏入京。与京都名僧硕学,阐扬法理,听皆称善。
得玄宗赏识,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奉敕重建“无相寺”、“二祖寺”、“崇报寺”等九庵五寺,僧房5048间,拥有僧尼7000余人,是中国最鼎盛时期最恢弘道场。钟鼓之声满司空,香客云集,游人跻踵,一时名誉海宇。司空山至今还有普陀洞本净石像、金轮院、僧本净肉身塔院、本净坐禅岩等遗迹。
五代至宋,有正德清寂、德止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担任住持、并拜国师。德止真际禅师舍利塔尚存于司空山塔林。宋代二祖禅刹,几经兴废,而且屡废屡建。据新近发现《建刹碑记》记载:“其刹原建于唐,原寺规模,前后殿宇、楼阁无不备极峥嵘,奈因山高雾重,难以奈久,屡建屡废。唯二祖禅刹,天造佳境。殿接石龛即二祖洞更易崩析。”
明代天启元年(1621),司空山的佛事又开始复兴。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等,并建立了一石坊,由店前河程姓家族将整个殿宇改为“全用石造,以希永久”。所有梁、柱、椽、瓦、墙全系花岗石精凿砌成。
至明天启元年(1662年)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又几遭兵燹。到了“文革”后期,司空山仅存的近六十尊佛像和一座大雄宝殿也被破坏。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9)禅宗法嗣目唐戒可禅师,来此中兴石室,复建二祖寺,并造大雄宝殿、观音楼、大士阁、祖师殿及两廊横楼僧舍、香厨静室,金容玉像,祖刹重光。目唐戒可禅师,性敏决,博览群书,通佛典。其悟心在语言文字之外。清代司空山二祖禅刹,香火鼎盛,来此敬香朝圣者,络绎不绝。题诗作赋者甚多。
清末民初,动乱频繁,殿宇年久失修,佛事萧条,香火冷落。至“十年文革”期间,仅存佛殿二幢、佛像五十余尊,又遭浩劫,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政策得以落实,司空山二祖道场,得到佛教界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989年9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在九华山召开佛教中华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确认二祖道场在司空山,成立“司空山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此举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的支持与赞助,并亲自担任修复委员会的顾问。他老人家亲笔书写“司空山”山名、和“二祖寺”寺名。兴赋《江城子》词一首:
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崖悬,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1990年4月,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由九华山仁德方丈、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陪同朝拜司空祖庭,感慨万千,称司空山为“天下禅宗第一道场”,留下了“司空名山,二祖道场,衣钵单传,佛法远扬”的墨宝。
1990年10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来朝拜二祖道场并题吟“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现高峰。乡人指道如来卧,哪识安禅制毒龙。无相真成无相寺,观空观坏得安心。愿于空后能成住,不负当年立雪人。”等三首诗。
1991年9月,二祖寺上院祖师殿修葺一新。2001年9月,上院大雄宝殿竣工。2002年3月,下院五观斋堂竣工。2003年5月,下院大殿、六和堂竣工。2009年4月,造价500多万元的上院禅堂、斋堂、僧房竣工,即将开光使用,上院初具规模。
2007年7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华禅宗初祖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到司空山朝礼二祖祖庭。
2008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考察司空山二祖寺,发心捐巨资修复禅宗二祖寺,下院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7月份动工。
2006年4月,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三次礼请绍云长老修复司空山二祖祖庭,年届70高龄的绍云长老于2006年6月正式担当起修复二祖道场的重任。绍云长老是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沩仰宗第九代传人。现为禅林典范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宝莲寺、宝林寺首座。2006年3月以嵩山少林寺首座身份接待俄罗斯总统普金来访,曾先后应邀到印度、缅甸、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经说法,是海内外著名的老禅师。2008年12,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同意,绍云法师聘请少林寺当家师、少林寺文化和素食中心负责人、少林武僧团教练、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释行渡为二祖寺监院,协助管理二祖寺上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