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最先开凿石佛堂石佛,相传有印度僧人“华严法师”在此讲经说法。贞元二年(786年),河东节度使李说夫妇捐赠巨资扩建天宁寺,使其成为千年的华严宗名刹。
天宁寺历代都曾加以修建,现存殿庙已多为明、清所建。天宁寺内,前、后、中三处院落由低到高顺次排列。前院,有东厢、西厢、千佛阁。千佛阁建于院中央,宋代结构,明代重建,清代重修,上层有扶栏。天宁寺内,有明代铁钟、铁碑、石碑,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建天宁寺碑记。1977年,赵朴初游卦山时所作“黛色参天多古柏,崇楼峻阁备庄严”的亲笔,为卦山天宁寺增添了色彩。
毗卢阁,是寺内最高的重檐三层高阁。登阁俯视,院内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娘娘庙历历在目,月门幽深,角铃叮当,别有情趣;汾河湾、晋阳川尽入眼帘,汾水如带,良田似锦,美如画卷。
一入天宁寺山门,只见山门檐檩之下悬有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手迹“第一山”横匾,字迹苍劲有力,有副楹联上所书之“坎象至高,山位表阴阳之度;佛乘最妙,四谛断生灭之疑”是卦山名胜古迹的高度概括。在两廊是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等。其中的明代铁碑,碑身碑座是一体的,这种碑身与碑座用铁一起浇铸而成的碑刻,在中国的碑记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其碑文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是碑刻中的稀世珍品。
越过山门,正面便是千佛阁,高二层,阁内是元朝铸造的三尊铁佛,高6米,每尊佛像旁又有六尊铁铸和尚相侍,高约2米。在千佛阁四壁上可以看到有两层木阁,原来在每阁中都有风格迥异、做工精巧的大小坐佛各一尊,大者如成人,小者不盈尺,可惜早巳毁坏了。
穿过千佛阁下的“龙云虎风”洞,便进入了中院,中院开朗宽阔,正北月台之上,有亭式琉璃薰炉一对,正中八卦石周围雕有暗八仙图案,乃匠人想象丰富之杰作。正面即为大佛殿,在大佛殿正面的匾额上“佛教之宗”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笔力雄健,气度雍容。殿前八角石檐柱是北方古建筑粗犷雄伟风格的具体表现。柱下以青狮、白象,朝天吼为柱础,雕刻精细,巧夺天工。
大殿旁这一建筑,名曰“虚堂”,斗拱飞檐,五脊六兽,雄伟壮观。虚堂的右边有一座明代大铁钟,声音可达几十里外。
绕殿沿石磴而上,就可以达到重檐三层的毗卢阁,这是天宁寺的最高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檐歇山顶,阁体明三暗二层,下面四面檐柱,中层四面围栏,阁内上下层置木楼板,有木楼梯可登,阁顶绞龙吻高达2米。上通下达,亭阁玲珑,回廊曲折。
历史背景
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年—640年)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布局
现存殿庙已多为明、清所建。天宁寺内,前、后、中三处院落由低到高顺次排列。前院,有东厢、西厢、千佛阁。千佛阁建于院中央,宋代结构,明代重建,清代重修,上层有扶栏。天宁寺内,有明代铁钟、铁碑、石碑,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建天宁寺碑记。明清时代,卦山中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
旅游价值
卦山,因山形如卦象而得名。群峰环抱,断续开合,有“卦岳爻峰”之称,位居交城十景之首。主峰大极峰海拨1142.8米,千年古柏密布其中,面积达两千多亩。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负离子含量相当丰富,构成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身临其境,黛色参天,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沁人肺腑。卦山建筑规模宏伟,座北朝南,鳞次栉比。由天宁寺、石佛堂、书院、朱公祠、圣母庙、文昌宫等六组建筑组成,另外还有环翠亭、戏台、华严塔、墓塔林等附属建筑。有殿堂楼阁200多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最先开凿石佛堂石佛,相传有印度僧人“华严法师”在此讲经说法。卦山不但山形奇特,庙宇浩繁,更有给游客造成强烈视觉印象的参天古柏。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
地理位置
卦山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307国道北侧,有沥青公路直通寺前,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格调高雅,是驰名三晋的一处名胜古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