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英文:Sarnath),按其所指意思,有不同称谓,指鹿王时,印地语读音为Sārnāth(梵语: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指鹿园时,梵语写作मृगदाव,其拉丁文转音为Mṛgá-dāva(巴利语转音:Miga-dāya),汉语又称为施鹿林、仙人鹿园等,今属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阿育王石柱以前虽然被破坏过,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乔堪祇塔,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钵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16世纪)所建。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ā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中华佛寺折枝移植而来。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的佛寺还有:缅甸法轮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早的外国佛寺,负责一部分旅游接待工作; 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和达赖剌嘛的倡议下于1967年兴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是一所佛学院; 还有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等。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佛祖的前世迦叶佛(辟支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
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现在鹿野精舍西南方向不远处的乔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此塔最初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型,莫卧尔帝国(16世纪)时期在其顶端加建八角亭,地理坐标,北纬25.3768821度,东经83.0217106度。
初转法轮后,在接下来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又译作牟拉甘陀库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传道,僧团逐渐扩大到60余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现在存有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遗址,在其不远处有1931年复建的鹿野寺(Mulagandha Kuti Vihara),内有介绍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画。
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地理坐标:北纬25.3813706度,东经83.0231419度)遗址。玄奘公元7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19世纪末期,考古发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2米多),雕有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原件现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筑,其标志性建筑为达麦塔(梵Dhāmekh stūpa,英Dhamekh Stupa,又音译作:答枚克搭),又称慈氏菩萨授记塔。按佛典所说,佛陀的转世为婆罗门子慈氏,世称弥勒菩萨,佛陀在达麦塔所处的位置向弥勒菩萨授记,彼于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龙华三会说法,教化众生。公元12世纪,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破坏殆尽,唯留下达麦塔残部,高达39米,直径达28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达麦塔的地理坐标:北纬25.3773034度,东经83.0258866度。
19世纪末期,伴随着考古发现大量佛教遗存,在印度国复兴佛教的运动兴起,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内,现在已成长为一棵很大的菩提树。
鹿野苑现有的佛寺,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野寺外,还有:1908年修建的缅甸法轮寺,是鹿野苑早的外国佛寺;1967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泰国佛寺、日本佛寺等。
1910年,鹿野苑博物馆(SarnathMuseum,地理坐标:北纬25.3819874,东经83.025007)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