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香严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镇白枫岙村,原名禅林寺。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七一三年),文革期间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建。会昌年间废。北宋大中祥符兴,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廷念法师重修,现存殿宇为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建。据载唐鉴真大师四次东渡日本时曾率弟子三十多人逗留此寺,讲经说法十多天。该寺,「文革」期间被毁。三中全会后了净法师重建。一九八六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寺院。现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寮房等五十馀间。现任住持达慧法师。
历史
香严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当时赐额禅林寺,距今1200多年。禅林寺初建不久,天宝四年(745),唐高僧鉴真和尚开始第四次东渡,率弟子20多人逗留寺内,讲经说法10余天,给香严寺添上光辉一笔。
唐代开元二十年(732),日本僧人荣睿邀请我国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赴日,鉴真欣然接受。但海上风涛险阻,前三次东渡均失败。唐天宝四年(745)鉴真准备第四次东渡,这一次先在天台国清寺住了3天,然后经临海入黄岩住在县南40里的禅林寺(即今香严寺)。后因江北各寺僧众与官厅阻拦,江东采访使下令追寻,此行未成,鉴真等被迫返回扬州。鉴真东渡失败了五次,为时12年,到第六次才到达日本奈良,受到以圣武天皇为首的统治者的尊崇和支持,对日本文化和宗教颇有影响。至今日本保存有《鉴真和上(尚)渡日经路图》,上面绘明州(宁波)育王山、天台山和禅林寺,并用日文注释:第四次失败。这是图上唯一的寺院。
第四次东渡时,距禅林寺建寺仅30多年。据思托撰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和大和上鉴真传》,鉴真一行共有20多人,在禅林寺住10多天。有人说,鉴真他们准备从禅林寺取道温州再从福州东渡,因为唐朝时的白枫岙是一个海港(内有埠头堂),可以通向日本。白枫岙周围诸屿林立,有苍屿、西屿、瓦屿、梅屿、亭屿,是古代的海域遗址,与路桥小人尖(出土了大量西周文物)港口遥相呼应。到唐代,唐太宗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其中有台州。而日本的《支那港小史》并载:唐代晚期日本有商船停泊我国楚州、苏州、松江口、明州、台州、温州、福州、广州等十余个港口。从而可以认为,鉴真等一行可能准备在此东渡日本。须知鉴真原居扬州,距现成港口甚近。他们之所以不远千里到禅林寺绕道,就要避开众人的劝阻。相传白峰岙古时曾有过松木场、街路山、卖鸡巷等遗址。而禅林寺即后来的香严寺,曾有上堂、下堂,有僧众数百人。此外东侧还有一口棉丝古井(据说一卷棉丝放不到底),可以作众僧饮用。
禅林寺历经沧桑,有过兴盛和衰落的历史。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禅林寺被毁,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重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香严寺。寺中并载有北宋名相富文忠公(弼)所遗论道贴。兴盛时的香严寺,寺院宽敞,僧侣众多,寺产丰厚,香火不绝。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该寺有田202亩,地52亩,山90亩。明清时期,为天台宗寺院。清康熙六年僧岳勤重兴,乾隆年间又进行重修,现为咸丰十一年建筑。然而“文革”期间又遭浩劫。1984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批准对外开放。1987年夏,修缮了殿宇,台胞魏宏先生馈赠一座缅甸产的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高3.3米,重6.8吨。该寺四周砌有围墙,进寺便见我国著名诗人、佛协领导人赵朴初所书的“天王殿”三字,中院为“大雄宝殿”,后院为“三圣殿”。香严寺坐北朝南,寺院内外果树茂盛,竹林苍翠,溪水横流,景色清幽。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浩劫,1986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批准对外开放。1987年夏,经居士王莲祥与僧了净修缮殿宇,又新建起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使古老的寺院更加生机盎然。
景观
香严寺坐北朝南,寺院内外果树茂盛,竹林苍翠,溪水横流,景色清幽。该寺四周砌有围墙,进寺门便是天王殿,匾额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中院为大雄宝殿,后院为三圣殿。寺院附近点缀着许多名胜古迹,其东侧有一口井,相传放一卷棉丝不能到底,故称棉丝井。其北侧有一个水库,库水碧蓝,水波荡漾,被称为天然浴场。东北角,有一山洞,传说在很早时,东海女妖在海里兴风作浪,后到此洞修道,改恶从善,为民造福,故被后人称作水仙花洞。香严寺附近还有东观寺、净峰寺、悟空亭、观音阁和九曲桥等10多处风景点,正如清朝中期高僧一彬法师诗云:
雷塘春色满, 花压晓云低。
为惜王孙醉, 山鹃隔岸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