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高枧乡,群山环抱,林木幽深,是个远离尘嚣的僻壤。其中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庄严古刹——多宝讲寺。古刹始建于东晋,初名“龙翔院”。南宋时始改称今名,曾属天台山国清寺下院。清代曾二度重修。至1992年智敏上师住持时,古刹仅剩破殿、残垣。敏公率众筚路蓝缕,重光山门,并新建大师殿,大雄宝殿等,使多宝讲寺成为汉传佛教大般若宗道场,驰名海内外。
本寺依丛林讲学方式,培养热爱祖国、住持正法、严持净戒、精修止观、教证结合,继承佛教优良传统,能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实际贡献的合格僧才。——多宝讲寺办学宗旨。
国运昌、佛事兴。经过多年的重建,现在的多宝讲寺已日趋完整。但值得一看的是大师殿、藏经楼、舍利塔。
藏经楼内有一尊江南较大的缅甸汉白玉观音佛,为镇寺之宝。
寺院右面的山上是清定上师舍利塔,汉白玉建造,式样与当年阿育王为佛陀所造的纪念大塔一样,只是规格稍小。
上虞多宝讲寺座落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其地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前有曹娥江,后依龙山。寺院距繁华商业区仅百米,因有龙山屏障,闹中取静,不受干扰,宛若世外桃源。寺内有三棵古樟,绿意盎然,三四人方能合抱,树龄较大者三四百年,更增幽雅也。
上虞自古是文物之邦,人杰地灵。早在上古,舜帝避乱,来此教化,故曹娥江原名舜江。舜会百官,百官镇因此得名。东汉孝女曹娥,因父亲溺水,沿江号哭寻找,十有七日,至诚感人,乃改江名。梁代慧皎,著《高僧传》,流传久远,有大功于佛教。上个世纪国学大师马一浮,弘一大师之挚友,学通儒释,道德文章,广博渊深,渐为人知,盖隐居之圣贤也。此三者,皆上虞人也,余贤众多,不胜枚举。因久受圣贤教化,故上虞人民温柔敦厚,崇德知礼。
寺院旧址原有上茅棚和洪钟院两座修行茅棚。1999年,为推动地方宗教文化建设,当时的副市长陈樱牛代表上虞市政府从三门多宝讲寺迎请上智下敏上师来此住持,整合原先两座小庙,重新规划建设一座占地三十七亩、规模中等的寺院。1999年4月,上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准予登记。2007年1月,又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13年11月,上虞撤市设区,寺院随之改名为上虞区多宝讲寺,发证机关为绍兴市上虞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讲寺建筑风格独特。寺院在中轴线上安排四重殿宇,依次是三门(兼弥勒殿、护法殿)、大雄宝殿、大师殿(含药师殿、诵经堂)、藏经楼。两侧厢房分别是僧舍(含方丈楼)、客堂、观堂和钟鼓楼。其中大雄宝殿较为雄伟,大殿高三十七米,主殿面积八百平方米,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二弟子。主尊像高九米,二弟子像高七米。
本寺是大般若宗道场。大般若宗由二十世纪我国高僧能海上师开创,依《大般若经》,弘扬佛陀圆满清净有次第的一代时教。该宗现在四川、山西等地有多处弘法道场。本寺和三门多宝讲寺乃江南弘扬大般若宗之主要道场。住持智敏上师早年跟随海公上师十余年,得其大般若法之精髓。上个世纪九十代初开始致力于兴建道场、培育僧才。现在寺院常住出家僧人约四十余位,每日参与寺院各个部门(谓之寮口)的劳动及课程学习,福慧双修,努力成为具有真才实学、严持净戒、精修止观、教证具足的合格僧才。另外,还有各地来的常住居士百余人,培福参学。
在住持敏公上师的带领下,多宝讲寺兴建三宝,严持戒律,住持佛教正法,利乐有情。一方面,积极弘法利生,为居士传授皈依、五戒、八关斋戒,定期举办念佛、讲经、抄经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慈善,遇到地震等灾难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慷慨捐款捐物救济灾民。秉承佛教本意,坚持不以佛事活动牟利、不收门票。建寺二十年来,多宝讲寺在佛教界赢得良好声誉,以持律道场、正法道场而著称。
三门的多宝讲寺,虽也依山而筑,山却不深,反处于尘世的围裹中。南边的大门出口即为喧嚣的街市,东与小学毗邻,西与高枧村隔溪相望,北面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则在山间一晃而过。走出一步是红尘俗世,走进一步是清规戒律;一边是物欲横流的诱惑,一边是清苦的研习修为,这样的环境无疑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多宝讲寺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感悟。可谓风由旌动,境由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