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炉峰禅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香炉峰,与大禹陵毗邻,古称天柱精舍、天柱山寺,又叫南天竺,以观音道场闻名遐迩,有“越中佛国”、“天竺胜境”之称。 香炉峰旧有观音峰观音殿等遗址。历史上,香炉峰寺院屡经兴废。宋代,寺院供奉玉雕观音像,始称“南天竺”,王十朋、陆游等曾入寺瞻仰,留下诗篇。明时,寺院一度为比丘尼修持之所。清代,寺院又称“螺庵”,因寺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逆旋如螺,故名。光绪七年(1881年),寺宇重建。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炉峰禅寺”额。
炉峰禅寺是浙江省第二批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主要景点
护法殿
护法殿,又称五路财神殿,位于会稽山香炉峰山腰的四面观音殿之南,四周层峦叠嶂,相邻有龙泉、龙门、经幢、金惠亭、普济桥、祖师舍利塔和“琉璃世界、天柱福地”石刻等景点。炉峰禅寺护法殿正中供奉的是正财神赵公明。护法殿上的正财神赵公明塑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钢鞭,脚踏黑虎,神态庄严。赵公明圣像左右分列麒麟、貔貅、光明灯,两壁雕绘“百子送福”、“马到成功”图案和如意瓶、聚宝盆、金钱、元宝等饰物。赵公明圣像后的照壁,是一幅大型的浮雕作品,上镌百只蝙蝠,百只梅花鹿和篆文百“寿”,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惟妙惟肖,璀璨眩目。四位偏财神雄踞护法殿的东、西、南、北,分别称为:招财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进宝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宛委山
宛委山位于香炉峰北面。。据《史记·封禅书》载“禹封泰山,禅会稽”,所谓“禅”就是召集诸侯共同祭祀国土之神,借以建立统一的政权国家。宛委山南麓就是当时夏禹齐集诸侯祭祀天神的地方,相传禹治水获取金简玉字的“石篑”、“禹穴”也都在宛委山中。宛委山最高点海拔278米,陡峻秀丽。从山麓到山顶的直线距离只有500米,而高差却达200米以上,整座山体的坡度也都在70°以上。
香炉峰
香炉峰为会稽山诸峰之一,因山势挺立,形如柱石,亦名天柱山。香炉峰高354米,为绍兴城南第一高峰,顶上巨石突兀,仅数十米见方,形似带盖的香炉,由此得名。每逢云雨天气,薄雾迷朦,祥霭缭绕,若炉生烟,氤氲不绝,形成“炉峰烟雨”。
旧时,香炉峰西为山阴,东为会稽,属两县交界之地;北眺古越城墙,南接绵延群山。峰峦四周,有阳明洞天、若耶福地、石帆天街、弥勒岩、升仙台等古迹。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长20余米,高5米,在黑黝黝的岩壁上刻着红漆复描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全文,每字一尺见方。摩崖面临深不可测的陡壁,只有一条从岩壁下凿出的稍微倾斜的小道顶托在左侧峭岩之上,只有一手紧贴右面摩崖石壁,才能在狭窄的石径上缓步行走。现摩崖题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前半部为越中书法名家徐生翁所书,后半部遭损经人补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文化历史
香炉峰最初建寺具体年代尚无法考证。唐代,诗人东游越中,谒大禹陵庙、游若耶溪云门寺者,多登炉峰览胜。白居易登炉峰赞曰:“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诗僧灵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开元寺圆寂后,门人迁归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诗僧灵澈晚年曾住戒山寺,在宣州开元寺圆寂后,门人迁归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宋时,有僧供奉观音像于寺,香火日盛,时人称为“南天竺”,与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应,王十朋、陆游等曾游香炉峰并到寺瞻仰,留下讴歌诗篇。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密切联系的,而最早的译经者多为西域来华的僧人,安世高就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他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安世高为东汉时西域安息国王正后太子,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深知世间疾苦,精通各国典籍、天文地理。他承继大统才一年,便将王位禅让叔父,出家修行,云游各地。汉桓帝(147年一167年)年间,安世高只身东来,在中原弘法译经,历二十年之久。汉灵帝末年,中原动乱,安世高南下庐山、广州,辗转来到会稽。佛教在绍兴的传播始于“安世高入会稽”,并被有关专家认定是佛教在中国南方传播之肇端。从安世高入会稽到南朝,绍兴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晋室南迁、名士荟萃和汉传佛教的广泛传播,会稽高僧云集,儒佛合流,学派林立,成为与建康(南京)并列的我国南方两大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曾说,“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指的就是绍兴一带。明、清间为比丘尼修持之所,称螺庵。因峰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旋折如螺,故有此名。邑人张汝霖《香炉峰》诗中有“松盘佛顶巢刍尼,藤挂袈裟生简子”句。咸丰(1851年—1861年)年间,在北坡建四面观音殿;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峰顶殿宇,复称南天竺。在此期间,山脊摩崖上相继题刻“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