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殿前之两株樟树,高过殿顶。
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殿内正中粱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为寺内(宸奎阁)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专门供奉闻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此塔就是舍利塔,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
藏经楼在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释贯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楼上为藏经楼,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计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续藏》和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其它一些珍贵文物。
塔始建年代未详,明代时日本画圣雪舟所绘的《育王山图》,曾画有此塔。现塔为1995年重建,阿育王寺东塔1992年开始,方丈通一法师住持以来,励志弘法,恢复寺院旧制。在陆续修葺古殿下塔、扩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后,仍认为尚不够功德圆满,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间日僧雪舟所绘‘育王三塔图’启发,便在寺院东侧新募一塔,集善款550余万元,用工两万以上,历经四年方于1995年如愿达成。由于建于寺院之东,几乎与下塔建于寺院以西对称,故称之为东塔。
公交
汽车南站:乘坐514路公交车在汽车东站下车,再换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车。
汽车客运中心站:乘坐504路公交车在汽车东站下车,再换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车。
宁波栎社机场:乘坐机场大巴,在汽车南站下车后乘坐514路公交车在汽车东站下车,再换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车。[22]
出租
1、距火车南路约22.7公里
2、距宁波栎社机场约34.2公里
3、距汽车客运中心约29.2公里
4、距天一广场约19.5公里
自驾
上海、江苏方向:沿沈海高速行驶95.3公里,从鄞州、金华、杭州、温州出口离开,进入宁波绕城高速,沿宁波绕城高速行驶3.4公里,从宁波机场/舟山出口离开,进入杭甬高速,沿杭甬高速行驶19.6公里,从宁波东出口离开,进入甬台温高速,沿甬台温高速行驶455米,在东苑立交桥从出口离开,宁波东收费站离阿育王寺还有17.6公里。
杭州、绍兴方向:沿杭甬高速行驶,从宁波东出口离开,进入甬台温高速;沿甬台温高速行驶455米,在东苑立交桥从出口离开,宁波东收费站离阿育王寺还有17.6公里。
金华方向:沿甬金高速行驶184.7公里,从宁波绕城出口离开,朝北仑/舟山/台州方向,进入宁波绕城高速,沿宁波绕城高速行驶12.2公里,从舟山、北仑、宁波东出口离开,进入甬台温高速,沿甬台温高速行驶6.9公里,在东苑立交桥从出口离开,宁波东收费站离阿育王寺还有17.6公里。
温州、台州方向:沿甬台温高速行驶,在东苑立交桥从出口离开,宁波东收费站离阿育王寺还有17.6公里。
阿育王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謦,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僧了缘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
元宝三年(744年),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在舟山后,曾住锡于阿育王寺。期间,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寺请鉴真和尚讲道受戒。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下令灭佛,舍利宝塔充入越州府库。
唐大中四年(850年)正月,舍利宝塔复归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参加了供奉舍利宝塔盛会。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寺遭火毁。
宋太祖开宝六年(937年),修复。
大宋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
元世祖至元间(1264—1294),顽极、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来依法轮者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决信徒住宿之忧,并购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亩,名“广利庄”。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
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三坛大戒传授法会、千僧斋法会等著名传统法会相继得到恢复。
阿育王寺遗址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阿育王寺在继承优秀的佛教文化传统、弘扬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其仪规使活态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保护。
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寺内的饱学禅僧刻印了许多佛经,还保存了一批唐宋以来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贵文物,以宋朝的苏轼书《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最为珍贵。此外还编写了一部《阿育土山志》,为研究古代中国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阿育王寺现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寺内有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