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城南三里许的那些山,古人认为是麒麟出没的地方。在其中的坂山和诛水之间,耸立着一座新建寺庵,这便是昌隆庵,被称为嘉祥第一庵。兴建这座寺庵的主人就是现在的昌隆庵主持--昌友师太。
昌隆庵依山傍水,环境优越:庵路通幽,松柏当庭。左瞻坂山之景,右揽诛水之胜。山水入画楹,风云荡凡尘。绿叶扶红生妙悟,鸣鸟恋林有寄托。此庵日渐成为嘉祥人休闲出游的又一景点。
庵地六亩,面西而开。内设正殿大雄宝殿和泰山行宫、观音菩萨等侧殿。实际上是一个佛道合一的仿古建筑。这和昌友师太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她五岁出家,幼小的心灵里不会有什么信仰。父母狠心把她送出,大概也是为了生存吧。等稍微大了才知道眼前侍奉的是泰山奶奶,负责栓娃娃,用现在的话讲,是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她每天一早随师父、师爷颂经念佛,迎接香客,晚上帮着把香火钱小心地收藏起来。就这样年复一年,等到文革前后,师父、师爷相继离去,泰山奶奶也被人推倒。昌友师太坚持不还俗,在老泰山行宫里度过了多年的孤独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贫,但她仍然像她的师父那样,注意攒钱。也许这就是出家人的功德吧。昌友师太坚持了多年的化缘、募捐,终于在二○○四年春使昌隆庵得以圆满告竣。
同时信奉佛道两家,我试着探讨她老人家的感受。大概因为自幼之熏陶,她对泰山奶奶是情有独钟的。由于老泰山行宫基洼顶漏,神道窄狭,她早就有心通过多多集资,另劈新址,再造一座新的泰山行宫来。后来,她从佛家协会那里募得了一笔大款,终于可以动工了。但是,人家佛会说了,后经多次交涉才最后建成了现在这样子。观音菩萨能劝人行善,消灾消难,所以她也信奉观音。
交谈中,她希望神灵能保佑汶川地震的灾民。虽然手下香火钱不多,她也想捐出点钱,以尽绵薄之力。
难能可贵啊,昌友师太。世上本没有鬼神的,人们的信仰也存在着很大的盲从性。淳朴的老百姓是见庙就磕头、见神就烧香的。盲从归盲从,人却不可没有信仰,不可没有精神寄托。撞击晨锺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念诵经声佛号,唤回梦中迷路人,不正是寺僧庵尼所起的正面作用吗?是道是佛,已不重要。这就是昌友师太把观音菩萨解释为亦道亦佛的原因吧!
昌友师太年近八十,用心血建成的寺庵,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社会发展到现在,经济意识提升,信仰出现危机。像她这样一个心中无我的人已经不多了,谁家的女儿肯到那缺乏安全感的寺庵里削发为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