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寺,位于安丘市西南三十公里的书院风景区内,这里群山簇拥、景色殊绝。早在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曾作《总咏安丘八景》七律一首,盛赞“青云作院拟蓬莱” 。据寺内现存寿升石考证,寺院始建于西汉末年,在历代沧桑巨变中,几经倾废重修,近代主要建筑毁于“文革”时期,目前寺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影壁墙和明、清两代的碑额多块。青云寺旧址前,至今尚存两株高大繁茂的银杏树,亭亭如盖,老而不衰。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旁边有泉水涌出 清泉汩汩,鸟语花香, 成为青云寺里出家人汲水的地方,泉水清冽,四时不竭,附近乡民奉之为圣泉,常年饮之,可延年益寿。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
此碑立于城顶山古银杏树以东,系青云寺住持真斋及徒弟觉联、觉林、觉慧,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七月立,安丘知县娄家兰以及县丞、教谕、训导、典史、把总等官员鉴立,正面上端刻有“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由贡生、候选训导刘用康撰文,马协中书写,县庠生马居中篆额,李存、任辉基刻字。
此碑为青石质,通高近6尺,宽约2尺。立碑缘由是,清道光二十八年,有一位来自诸城的无赖,名叫公冶继诜,自称是公冶长的后裔。他为了占据书院山,状告到县衙。安丘县内知名人士闻此,义愤填膺,联名向官府申诉。知县秉正执法,判公冶继诜败诉,挫败了他企图霸占此山的妄为。为了铭记此事,以志永远,由青云寺住持真斋等倡立,官府出面作了公证。
安丘古名胜地也。其山川古、风俗古、人心古,并前人之所建置尤古。三代封建时,杞国、莒国隶其地,先贤旧迹所在多有,而其尤著者为书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之麓有祠一所,西连青云寺,相传为公冶子长读书处。每岁春秋邑宰以少牢祭之,邑民亦不时具香楮恭谒,至今以为常,余常过其地,庙貌宛然,亦不知建自何代。然祠宇修整,祀事有常,询其故皆赖诸前辈先生大人捐资捐田勷其事,故历年虽多,至于今不废。忽于上岁,有公冶继诜者来自诸城,口称公冶夫子后裔,遽具呈到官,意欲图占此山以肥己。诸绅士闻之,皇然不安于心也,既又询知继诜之为人,素无赖,遂联名公呈于官,不肯诿此山与荡子之手。幸邑宰亦廉,得其情,仍判归诸绅士管理,不许他人干予,自是而继诜觊觎之念遂息。今僧人真斋既重修庙宇,并欲立石志其颠末,以垂永久,因属余记之。余谓诸绅士之呈官也,非私此地以为己有也,诚以数千百年先贤肄业之所,一旦毁弃于匪人,不惟无以志高山仰此之怀,且恐有负诸前辈历年修举之盛意也,此足以征风俗人心之古而不同委靡苟以举事者矣。爰为记,至邑宰判语,另刻石襄壁间,并重不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