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早在1950年7月就组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几次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延安城东北三华里处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开放有“延安革命史”、“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两个基本陈列展馆;管理有王家坪、南泥湾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融收藏、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
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坐北面南,主体建筑与延河上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虹桥为轴线呈对称布局,为东西长222m,南北深119m的“┍┑”形建筑。主体建筑功能,分为公共活动设施区、陈列展览区、文物库区、办公区、设备用房区。
新馆入口门廊和东西翼入口大门均采用拱形,和“窑洞墙”一起体现了延安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整栋建筑除休息厅、楼梯间处设有较大的玻璃窗外,其它均为竖向带状和点状的窄窗。实用性空间运用高侧洞窗,以自然采光供展厅“环境照明”,“休息厅、楼梯间为开敞的大玻璃窗。建筑轮廓的高低变化与平面相结合,增加了建筑的纪念性。除此之外,延安革命纪念馆建筑没有多余的装饰,外墙浅驼色的石料形成浑然一体简朴、庄重的风格。
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纪念馆正门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金黄色馆名,苍劲有力,庄重醒目。38000平方米开阔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纪念馆广场,在“┍┑”形建筑东西拐角的45°法线和中轴线相交处敬塑有16m高的毛主席纪念铜像,表达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深切怀念。正厅门前两侧,分别有“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大型群雕,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主体建筑正面两侧有反应地域特色的18孔窑洞造型,每孔窑洞前均有一尊表现不同内容的人物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大门两侧为“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的浮雕长卷;围绕纪念馆主体建筑有纪念性园林绿色通道,其中布置着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纪念性小雕塑。
纪念馆前广场,面积2.7万平方米,广场正中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周围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名贵花草,花木。花坛前有7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两侧有柏树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大字。
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分6个展厅,展出面积3240平方米。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是一座陈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的纪念馆,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陈列馆由6个面积相等的展厅组成,展厅高大宽敞,采光性能良好。展厅大门前有三个大花坛,花草拼成的“实事求是”4字鲜艳夺目。展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
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史,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表演大厅内为游客表演舞蹈在纪念馆内设置的听歌台,参观者在隔间内,可免费收听流行于延安的革命传统歌曲和陕北民歌。
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于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免费,需携带身份证。
夏季:08:00~17:00
冬季:08:00~16:00
市内乘1路、副2路、3路、7路、8路、13路、23路公共汽车到延安纪念馆下车。
1941年11月和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曾两次决定在延安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后均因战争原因未能实现。全国解放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延安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
1950年6月6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初称延安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延安南关原陕甘宁边区交际处成立。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正式成立。9日开始向全国征集文物资料。至年底,共征集回文物948件,各类图书12020册,杂志1715册,报纸43种,延安革命纪念馆初具规模。
1951年春节期间,在交际处礼堂举办了“延安革命历史文物展览”。展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文物,主要展品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红军用过的武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衣物,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银行货币、公债券等。第二部分为历史文物,主要展品有延安地区出土的佛像、石器、鱼化石等。展出面积150平方米,当月接待观众3600人次。
1956年春,为迎接西北五省(区)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决定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筹建新陈列室,投资85000元。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庭院式的“凹”字型展室建成。延安革命纪念馆也由南关交际处迁至凤凰山麓办公。陈列内容也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以“中央为纲,突出地方”为指导思想,去除了历史部分,全部内容改为以反映陕北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展出面积320平方米。在此期间,经中央办公厅批准,先后开放了凤凰山麓、枣园、杨家岭、王家坪4处革命旧址。
1963年至1964年,根据陕西省委的指导,对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进行了第二次大调整。毛泽东于1964年7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赴京汇报纪念馆陈列调整方案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经过这次调整,确定了以反映党中央在陕北和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为基本内容的陈列体系,大大压缩了陕北地方革命斗争史部分。
1969年,为适应当时形式的需要,陕西省革委会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并决定在王家坪筹建新馆,即现在的馆址。新馆占地172亩,投资335万元。陈列大厅是“回”字型,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973年6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回到阔别28年的延安。他在审查新馆时说:“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他针对陈列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突出少数领导人的活动,严肃地指出,要尊重历史,要实事求是。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怀下,中央派来贺清华、齐吉树、石国瑞等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及中央党校的党史专家前来延安指导调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还亲自审查陈列方案,修改讲解稿。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在新馆的陈列中增加了30多幅其他领导人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清理了极“左”思潮在党史陈列中的影响。也由此使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在文革中极少数对外开放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1973年3月,延安革命纪念馆由城内凤凰山搬迁至王家坪新馆。
文革期间,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名称曾有几次变化。1970年3月改为“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活动纪念馆”,1971年8月改名为“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纪念馆”,1981年6月又恢复“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名称,馆名由郭沫若来延安时题写。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
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2016年12月,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2020年1月,延安革命纪念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