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该馆共三层,每层6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第一层为临时陈列厅,同时设有办公室、接待室、录像室;第二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建国前的历史文物展,展品达1500多件;第三层为阳春市改革开放以来科研成果、特产、自然资源及主要名优产品展,展品达5000多件。
馆藏文物及标本达7000余件。开馆以来除举办基本固定的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展览外还举办有清代肖像画、历代帝王画像、近代书画、历史邮票、烟酒火柴商标设计展览等。
发展历史
广东阳江的阳春市,素有“春州古邑,人杰地灵”之美誉。随着“中国刀剪之都”广东阳江在海内外的声名远播,有关“阳江刀”的一些历史文化渊源,正在引起当地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随阳江、阳春两地文化界人士到阳春市岗美镇的“大刀李惟扬”故居参观时了解到,今天名气日盛的“阳江刀”与清朝武榜眼、阳春岗美镇的“大刀李惟扬”有着一段历史渊源。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阳江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慎光先生,以及阳春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杨建国先生一行文化界人士,相聚于“大刀李惟扬”的故居阳春市岗美隆岗村的“李公祠”,就如何挖掘、传承“大刀李惟扬”精神展开了探讨。
古迹研究
李惟扬故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为阳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阳春政府拨款12万元维修。2002年10月,村民自筹9万元维修“荣禄大夫擎柱李公祠”,此祠位于崧台李公祠背后,为三进两开天井的清代砖木硬山顶结构建筑。阳春市已将此规划为旅游景点。
在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大刀李惟扬”故事。故事讲的是李惟扬年少志大,少时师从一外来僧人学武,人称此僧功夫了得,能“卧于床上,一跃而上寺梁”。僧人要求李惟扬必须舞动150斤重的大刀后,才有资格进入皇帝的金銮殿面试,并到当时的阳江城仿照三国名将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样子,定做了一把150斤重的大刀,请人抬回去交到李惟扬之手。
历经三年苦练,李惟扬终能将大刀舞得“水泼不进”,还未进考场就已惊动了整个京城。康熙皇帝闻之大喜,连夜召见李惟扬要他殿前表演。然正舞得起劲时,因手心出汗刀柄打滑,大刀离手而惊动了圣驾。但康熙皇帝仍深爱其才,把本应高中状元的李惟扬降点为榜眼。
后来,李惟扬被赐殿前侍卫,官至广东右翼总兵,名声显赫。从此,两阳人(阳江、阳春人)以李惟扬为傲,阳江人更把刀当作地方一宝,将刀具文化沿传至今,成就了“中国刀剪之都”的美誉。
当年李惟扬练武的石锁和那曾在殿前表演的150斤大刀,还保存在阳春市博物馆里。阳春市博物馆还收藏着清朝雍正皇帝赐给“广东右翼总兵官”李惟扬的“福”字牌匾和李惟扬少年练武用的50公斤重的大尖刀。
阳江、阳春两地文化界人士表示,为弘扬“大刀李惟扬”奋发上进、清正廉明的文化精神,将以李惟扬的“大刀精神”为线,揉合“中国刀剪之都”阳江的刀剪文化,创作一批富含传统文化价值的文艺作品广为传播。
据相关史料记载,李惟扬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原名修先,号嵩台,文武兼备,康熙五十年获广东乡试武科第一名,登解元,翌年中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曾钦点殿前侍卫,任过粤左、右翼总兵。出仕33年,告老返乡,保持晚节。工诗赋,著有《嵩台诗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终年74岁。
阳春市博物馆
该馆总占地1900平方米,陈列大楼为现代建筑,位于该市中心春城公园内,四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加上博物馆大楼屹立在公园之中,建筑别致,成为春城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