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惠州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1月,1999年迁至丰湖书院故址。惠州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这里有6500万年前的恐龙足迹,在6至7千年前已有人类群居生息,地上地下蕴藏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惠州市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承负着对惠州地区文物的考古发掘、测绘修缮、普查勘探、征集收藏、研究鉴定、宣传出版、陈列教育等责任。并被惠州市委、市政府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州市博物馆将为惠州的文化事业、为海内外游人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馆藏文物
历年来经过广泛的征集收藏,馆藏文物已达8万余件。其中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60余件。文物种类繁多,包括恐龙蛋化石、石器、铜器、陶瓷器、其他金属器、书画、木刻木雕、石刻石雕、民俗文物、革命文物以及当代惠州书画名家作品等。本土文物的大批发现,更大大地丰富了馆藏。
展览与藏品
汉陶壶
侈口,平唇,束颈,溜肩,鼓腹,肩置四系,高圈足,腹部饰菱形纹、弦纹,胎质灰白厚重。
清红釉柳叶瓶
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以下渐收敛,近底处外撇,圈足放大。外施红釉,内面及底部为白釉,釉层较厚,口部呈米白色,色泽自口沿下渐深。
战国青铜剑
剑体短,长柄,圆茎,有首,两面有刃,剑脊呈菱形,剑面稍凹,柄有束腰,青铜材质。
清玉琮
内圆外方,平唇,四面外部均饰平行线条,中间有凹槽,白玉质地,白中泛青。
清刘永福官服
官服为蟒袍,袍长129 cm,腰宽78 cm,袖长76 cm,蓝地,袍质地为缎,上通锈九蟒五爪,间饰以卷云、飞鹤、蝙蝠、花卉等纹饰。
新馆信息
概述
惠州市原有的博物馆位于惠州西湖边上,一出门便是湖,外围空间十分狭小。馆内目前有4个展厅,每个展厅面积都不足100平米,最多可容纳300人次,最令人担心的是馆内仅有的一个藏品库房也不足100平米,馆内虽有8万余件藏品,但许多出土文物和书画得不到妥善安置。博物馆与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同时被作为惠州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新博物馆预计2008年7月可投入使用。
展厅介绍
惠州市博物馆新馆为长方体,具有“历史之印”的象征意义。因此也戏称为“历史之印”馆。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共6层,1-4楼为展厅。建成后的博物馆藏品规模将达10万件,拥有10个专题陈列展厅。
一楼设两个展厅,其中,国之珍宝文物展厅主要陈列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石磨及其他国家级文物若干件。
二楼设《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展》、《瓷苑风采———馆藏陶瓷精品展》、《金碧辉煌———清代金漆木雕精品展》3个展厅。
三楼为通史式陈列《东江流域的文明》,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展示部分,设定参观时间约45分钟至1小时。展示主要内容由先民足迹、缚娄之谜、岭南名郡、人文荟萃、革命烽火、民俗风情、今日惠州七等部分组成。
四楼设3个展厅,包括《惠州历史名人馆》、《市委、市政府礼品展馆》、《音乐家青主、书法家秦咢生、画家刘仑艺术作品展厅》。
通史展馆
1.先民足迹
通史展馆的第二部分——先民足迹。考古是破解历史密码的重要手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界在东江流域惠州地区先后发现过多处远古人类的生活遗址。在“先民足迹”展厅中,可以近距离看到蚬壳角遗址、新石器时代龙舟山遗址、窝尾坳遗址和瓦窑岭遗址的还原场景。
这些“遗址”,在时间形态上构成了一条大体完整的史前发展链条,证实最迟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惠州这片土地上聚居劳作,繁衍生息。在展厅中,还能看到惠州先民使用过的石斧、石锛、石戈、石环等石质工具。这些史前文物充分证明:惠州远古时期的先民们也和中原人一样,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社会文明——东江文明。
2.缚娄之谜
通史展馆的第二部分——“缚娄之谜”。一直以来,缚娄古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显得遥远而神秘,而在这里,展厅以详尽的图文资料、陶片、编钟等珍贵文物向市民讲述着古国的故事。
从梅花墩春秋窑址出土的陶罐、原始陶豆、陶压锤等陶器工具,然后就是银岗窑场的还原场景,继而是横岭山墓葬发掘出土时的复原场景。横岭山墓葬是2000年在博罗县罗阳镇横岭山发现并发掘的,也是广东迄今所发现和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器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青铜时代(以春秋时期为主)墓葬群。横岭山发掘及出土文物为解开“缚娄国”之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是1984年在博罗公庄出土的7件属于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这7件编钟表面都有精美的花纹,编钟两面声音不同,中央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认为编钟音质清脆,音阶准确,属于春秋时期的产物。他们还认为,这7件青铜编钟不是中原的产品,乃广东本土铸造,是“土特产”。专家认为编钟可能是缚娄古国帝王宫廷的用品。
3.岭南名郡
“罗浮”石刻见证历史底蕴通史展馆的第三部分——“岭南名郡”。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重镇”之称,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展馆中,丰富多样的文物向我们展示出惠州1400多年的文化印记。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量图文资料,首先是“罗浮”摩崖石刻的巨幅喷绘彩色照片,罗浮山是岭南儒、释、道三教文化的传播地,首当其冲;接着是佛教圣塔——泗洲塔,为西湖雄景;接着是蓬莱石碑拓片和白真人不立像说碑拓片,复原场景有葛洪炼丹和东平窑址,均反映了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馆内陈列文物亦琳琅满目,有宋代陶魂瓶、五代青白釉四系罐、明代黄釉刻花盖罐、明代青花瓷碗、东平窑出土铜钱、明代纪年城砖、清代铁火炮,以及大量东新桥码头出水文物。记者还看到抗倭名将刘永福的官袍、官印盒和“虎”字中堂。刘永福官袍上通绣四爪蟒九条,间饰以卷云、仙鹤、蝙蝠、花卉等纹饰,可知此袍是刘永福任正二品总兵时所穿。
4.人文荟萃
“湖上五先生”残碑亮相另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东江流域的文明》第四至七部分,首先是第四部分——“人文荟萃”。
元以前寓惠名人图,如牛僧孺、陈尧佐、苏轼、唐庚。自唐代以来,不断有官吏由于战乱、贬谪、为官、云游等原因来到惠州,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惠州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苏轼是老百姓喜爱的历史人物,展馆中陈列的苏轼行踪图、苏轼生平大事记、木秧马图、东新浮桥铁链、“宁远将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题”石碑复制品、“东坡思无邪斋铭”石碑复制品,以及“致南圭使君帖”复印件,均能告诉大家这位北宋大文豪在惠州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馆内还有东坡与朝云的生活场景,让游人身临其境。在展馆中,还能看到大量反映惠州兴学施教的实物,如惠府学宫石碑、丰湖书院场景复原、宋湘书法“五别诗”拓片、伊秉绶书法“敦重”拓片、“桃园”碑刻拓片、邓承修楷书对联、宾兴馆模型等。除此之外还有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湖上五先生”残碑(仅余“五先生”3字)。
“湖上五先生”是指明朝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他们是晚明惠州人文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5.革命烽火
佛子坳枪声如在耳边
“革命烽火”展厅讲述的是近现代史上发生在东江流域的重大革命事件。其中包括孙中山策划的两次武装起义、两次东征以及国共合作抗日阻击战,以及声名显赫的“东团”、“东纵”等爱国、救国队伍。
“革命烽火”展厅以图片资料为主,每一幅图片都能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如孙中山在惠州梅湖、东江前线、飞鹅岭阵地的视察图,黄埔军校师生照片,东征中炮击后的惠州城墙,日军侵华图,以及东江纵队王爷岭伏击日寇图等。这数百幅历史图片,其中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与市民见面,不容错过。
展厅中有两个复原场景,一是抗击日军佛子坳战役。场景中,布防在惠州的国民党驻军独九旅六二六团官兵迎头痛击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骑兵;二是秘密营救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1941年12月8日,在周恩来的领导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队员舍生忘死的掩护下,困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冲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层层哨卡,安全撤离。置身其中,紧促的枪声仿佛就在耳边。
6.民俗风情
通史展馆的精华部分——“民俗风情”。在这里,浓郁的惠州古风和客家风情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极具有客家特色的客家围屋——惠阳秋长会龙楼的头进门楼,拱形的门楼上雕刻着“会龙楼”3个大字,由清代书法家董起庚书,头进门楼后凸起的画面是一幅“云龙图”,下书“为善最乐”4个大字,四周及碉楼上仍保存有精美的灰塑图案,梁架上的斗拱、驼峰、梁枋、雀替、屏风等分别刻有花鸟、人物、吉祥等图案,并施以金彩,显得金碧辉煌,墙体壁画以人物花鸟为主,寓意深刻,亦显得非常精美。两旁的楹联写着“其外抱山川胜概,其间挹宇宙精华”,此联把客家围屋的精妙尽显其中。
进入会龙楼,一幅客家迁徙图清晰地告诉我们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历的5次大迁移。客家迁徙图旁边,是惠州各县区较有代表性的围屋图片,有皇思扬村、龙门功武村建筑群、博罗五村建筑群、大亚湾万石楼、惠城区定村、惠阳碧滟楼、惠阳会新楼等。除了图片资料外,展馆里还陈列了20件有特色的民俗展品,如用来装礼品、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盒箩,功能齐全,小巧玲珑的梳妆盒,朴素的米桶和量米筒,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里做印饼的饼模,以及朴素的服装和客家凉帽等。
在展馆中还有博物馆内最大的场景——客家民宅馆场景。场景占地共210平方米,通过对新娘房、私塾讲堂、客家家具间、农具间、厨房部分场景的复原,将客家先民的生活劳动、婚姻喜庆等景象传达给观众,使后人更直观地了解“客家围屋”这一建筑大观以及生活在里面的客家先人的情景。
镇馆之宝
一楼的“国宝厅”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新馆的镇馆之宝———唐代昆山玉片磨。唐代昆山玉片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圆柱形,比下半部分高出一倍以上,据称这是为了起到增大压力使谷物易于磨碎的作用。上半部外塑有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上面刻着“昆山玉片”四字楷书。下半部分磨盘周边刻有精美的变形卷龙纹。
东江民俗文物馆
黄氏书室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古建筑“黄氏书室”开辟成东江民俗文物馆,于05年7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东江民俗文物馆是市博物馆的一个分支馆,坐落在市区繁华路段环城西二路。东江流域首座民俗主题文物馆,馆内共展示精品文物2万多件、图片百余幅,是展示惠州东江文化和客家民俗的窗口。同时,东江民俗文物馆被定为“惠州市涉外参观接待点”,也是惠州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黄氏书室”是归善县黄氏族人的祠堂,建于清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三开三进祠堂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整座建筑较为宏大,总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该建筑内雕刻工艺精致,刀法熟练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墩、斗子精巧典雅,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圣贤的壁画,其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
馆舍介绍
馆内基本陈列分为古陶瓷、古民居、金木雕、传统居住习俗、传统农具、东江出水文物、民间工艺精品等七大类。
成立的目的
“东江民俗文物馆”成立的目的在于梳理历史和现实的东江民俗文化事象,并把它通过民俗文物等展示出来,使人们得以认识民俗的发生、发展、性质、功用等,因而激发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精神,汲取东江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那些造型古朴、浑厚、充满民族特色的先民生活用品代表了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延绵不绝的东江文化,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以往在东江这方热土上充满情趣的农业社会,体会到淳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生产力。通过新旧民俗的对比,可以清楚地感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民俗文物范畴广泛,包含着民俗传统与民间信仰和民间礼仪等精神在内,通过对它的有规划的陈列,就可体现出东江地区先民生活的简影和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