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开采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
1974年春,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蜂拥而至,赞叹不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
1994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6年12月,因“周边环境太差,其地位与形象不符”,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从候选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撤了下来。
相关评说
——铜绿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开采时间跨度最长的矿山。据考古发掘考证,铜绿山古代采冶活动起始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小乙时期,到南宋末期,红铜产量超过10万吨。今天,铜绿山矿井下采掘总量超过80万吨/年,选矿处理总量接近120万吨/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矿山企业水平,经济效益持续稳步增长。三千年风雨一路走来,铜绿山矿风采依然,魅力依然。
——铜绿山是一座创造中华民族青铜文化历史的著名矿山。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然而,前苏联专家断定:中华民族的青铜文化是舶来品,它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这一结论被许多国家认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现,大量的文物实物和采冶场面,先进的井下支护、排水、通风、提升和冶炼技术向世界昭示,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创造中华民族灿烂青铜文化的故乡。远古铜奴在铜绿山用辛勤的劳动和超凡的智慧锻造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青铜文化历史,那种断言中华民族没有青铜文化的结论被铁的事实砸得粉碎。
——铜绿山考古成果是迫使《世界冶金史》重新改写的根本原因。一部《世界冶金史》凝聚着冶金专家的智慧,经过搜集、整理、分析、鉴定等多种程序集纳而成书,也是全世界冶金方面的权威著作。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未发现前,世界冶金发展史就像《世界冶金史》叙述的那个样子;发现后,尤其是美国著名冶金史专家麦丁教授亲自到铜绿山考察后说:“我在世界其他地方,看到了许多古代矿冶遗物,铜绿山是第一流的。”第一流的古矿冶技术没有写进《世界冶金史》,除了证明其存在缺陷外,同时也使《世界冶金史》的许多现成结论遭到不可回避的挑战和质疑。鉴于此,这部在全球发行的巨著只得重新改写。
——铜绿山是国务院,部、省、市各级部门特别关注的矿山。为解决古铜矿遗址的保护与矿山生产建设产生的矛盾,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的目标,上至国务院,下至部、省、市各级政府和相关的10多个主管部门与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世纪末的10多年时间里,先后召开了近30多次专题会议。会议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古矿冶遗址下压着铜矿石786万吨,且含铜量达13.2万吨,如果不开采,铜绿山矿要损失矿山铜20.8万吨、铁精矿(品位65%)403万吨、黄金11.6吨、白银64.6吨,折合总价值约88亿元。为表彰铜绿山矿为保护古铜矿遗址作出的巨大牺牲,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对铜绿山17个单位、37名有功人员举行了专题表彰大会。
——铜绿山是全球唯一一家以矿山名号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矿山。1980年6月初,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青铜时代讨论会”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宣读了专题学术论文《中国湖北铜绿山古铜矿的发掘》,着重介绍了华夏先民以其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在采矿冶铜业方面取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开发、冶炼技术的功绩,获得大会最高评价。纽约讨论会之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全球矿业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除引来络绎不绝的各国专家考察之外,还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联合国郑重推荐,铜绿山与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节选自《古今铜绿山》,原载《中国矿业报》2006年1月23日)
相关事件
大冶矿藏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素以“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著称于世。金牛镇、金湖街、金柯村、铜绿山、铜山口、铜草花园……这些以金、铜打头的村、镇、街、山名,让大冶“矿味”扑面而来。
清康熙22年编修的大冶县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录:“铜绿山在县城西五里,山色紫赤,每骤雨过时,有铜绿点缀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或云古出铜之所。”考古部门也出具了考证报告,认为铜绿山开采历史大致可与我国青铜文化相对应。这些星星点点的线索,吸引了很多地质工作者来此进行调查。
但矿体真正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却事出偶然。
修水库发现含铜黄铁矿
1958年9月,当地水利部门正在铜山口修建水库,在进行手摇钻的施工时,发现岩心中有一块6.4米厚金灿灿的含铜黄铁矿。当年10月,省地质局即迅速筹备在铜山口上钻机。1959年4月,鄂东南地质大队派出一支小分队,进入铜绿山矿区踏勘,结果首战告捷,当钻探探至地表以下100米时,便见到了厚达60米的铜铁层,展示了可观的开采前景。
1959年6月,苏联驻地质部专家组副组长契雷维奇来到队上,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便断然认为:铜绿山矿属矽卡矿,绝无大型铜矿,建议把已开动的钻机停下来。
队员们当时面面相觑,仍然坚持继续踏勘,契雷维奇最终拂袖而去,甚至拒绝了和队员们在矿区拍照留念。
鄂东南地质大队主要领导和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最终顶住了“下马风”,而且不断增加技术人员和设备。
到1966年,鄂东南地质大队已探明矿区铜金属储量达80万吨规模,而且该矿既是一座大型铜矿,一座中型铁矿,还是一座特大型金矿和中型银矿,其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鄂东南地质大队原副总工程师魏世昆告诉记者:“以铜绿山为圆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已查明铜的保有储量为400多万吨,金的储量为300多吨,铁矿石约有3亿吨。”
从1965年起,铜绿山矿区便开始了开采筹备。1971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铁矿成立,正式投入开采。
意外发现国宝级古迹
如果说铜绿山的勘探带有偶然性的话,那么,开采开始后的特大发现,就更偶然了。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3年秋,因铜绿山矿为露天开采,工人们在开采矿石时,无意间在乱石中发现一些废弃矿渣,继续挖掘时又发现矿木、炉渣等生产工具,最令人惊奇的是竟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难道古代有人曾在这里开过矿?”一个个稀罕的物件,令矿上的人感到惊讶。随后,一柄铜斧寄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引起国家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74年春,考古部门又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包括西周至汉代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以及百余条平巷等采矿遗迹,并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发现了40多万吨炼铜矿渣。有专家测算,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人口不到2000万,以每家五口计算,全国共400万户人家,铜绿山一地所生产的铜,可供当时每家拥有一件青铜器。如此庞大数量的青铜器,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是可想而知的。
经同位素测定,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年代始于公元前13世纪的殷小乙时期,经西周、春秋战国,直到西汉,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到西汉时期,伴随着青铜时代的终结,铜绿山古铜矿终于结束了历时一千多年的开采活动,将耀眼的光芒埋进了历史。尽管如此,冶炼矿藏的传统仍在代代相传。据《大冶县志》记载,大冶于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建县。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国在武昌郡永兴县设置青山场院,进行采冶生产,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国主李煜升青山场院,将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取“大兴炉冶”之意,将县名定为“大冶”。
专家称,铜绿山古矿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省文物局一名负责人认为,古矿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证实了古代中国铜的来源,“铜绿山古矿的开采冶炼技术在当时是全世界领先的,比欧洲早了2000多年”。专家介绍,此前很多学者揣测古代中国的铜是外来的,找到了有力证据。铜绿山古矿的一些采矿技术如采矿的手段、回填的方式,这些古老的技术,有些矿山还在应用。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事实上,当时探明古矿山下隐藏有价值4亿元人民币(现市值10亿元人民币)的矿石。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