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1927年创建于开封,1961年随省会迁至郑州,1994年新馆开工建设,199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2009年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现有藏品17万余件/套,大多数为珍贵文物,其中以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具有特色,是见证和展示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殿堂。原开放有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专题陈列“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宝馆”等。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较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制瓷、织绣、象牙雕刻、漆器、珐琅器和金银制作等工艺,门类齐全,制作精工,创意新奇,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显示了古代匠师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
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这种自然精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构筑了我们先民人生的理想境界。
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分为八个展厅,第一至四展厅位于展馆一层,分别是原始社会展厅、夏商展厅、西周展厅和东周展厅;第五至八展厅位于展馆二层,分别是两汉展厅、汉晋展厅、隋唐展厅和宋元展厅。
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杜岭方鼎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早、体量大、铸造完美、保存完整的青铜重器,也是较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妇好鸮尊的年代属于殷墟青铜器二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较早的鸟形铜尊。其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尊生动的造型,配以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繁缛的纹饰,使整件器物显得更为威严狞厉,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
玉柄铁剑,学术名称是玉柄铜芯铁剑,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中,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和玉质剑柄嵌接组合而成,铜质柄芯将玉质剑柄和铁质剑身连接在一起。
壶是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古人以此器祭神祀祖,飨宴宾客。作为青铜时代极具生命力的一种铜器类别,铜壶的器形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莲鹤方壶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珍品。
云纹铜禁不仅是目前所见体量大、纹饰繁复精美的铜禁,也是较早的一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禁类器物。学界对它的铸造工艺多有争议,但其附件部分之铸件,主流观点仍以其为失蜡法铸造工艺之例证。据此,即将我国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时间提前至春秋时期。
该壁画摹绘了一幅光怪陆离、虚幻奇异的画卷,龙、虎、朱雀、怪兽及神山、灵芝、异花、云气等构成了汉代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此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又是我国现存年代早、规格等级高、保存完整的墓室壁画。
武则天金简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前人在评论汝窑釉色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如隐如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冬季开放时间为9:00—17:00),闭馆前1小时停止发放参观卡,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闭馆。
1.观众凭身份证和其他有效证件在票务处免费领取门票,经检票后,方可入馆参观。
2.为了保护观众与文物的安全,以及确保参观环境符合国家标准,日接待观众总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上午3000人以内,下午2000人以内。
3.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成年人陪同方可领票入馆参观;中学生如无成年人陪同,可凭学生证领票入馆参观;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者须有亲友陪同方可领票入馆参观;未领取参观票的观众谢绝入馆参观;衣履不整者、精神性疾病患者、酗酒者、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品者、携带宠物者谢绝入馆参观。
4.高龄老年人、残疾人、体弱者等社会特殊群体,可优先领票入馆参观。
5.大件物品禁止携带入馆,经安检后可免费存至主展馆大件物品寄存柜。小件物品可随身携带或存放到展馆入口处自动存包柜中。
6.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吸烟、打手机、喧哗、嬉闹,以及从事其他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7.参观者须爱护环境卫生,禁止随地吐痰和随手乱扔废弃物。爱护文物展品、展览设施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如有损坏应照价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公交车: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
出租车:距郑州火车站约10公里,18分钟车程,车费大致25元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河南新郑一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
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该师长将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为了更好的保存这批文物,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7月,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筹建于开封三圣庙街(今开封三胜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4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确保文物安全,于将原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精选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装68箱,用了三天时间运往汉口法租界租房保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汉口沦陷之前,这批文物又被迫转移至重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古都开封。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国民政府将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文物中的珍贵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装38箱与国立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其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新省会郑州市的人民路11号。
196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重新恢复运营。
1991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馆。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而成为国家级博物馆。
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落成开放。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将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
2020年10月博物馆主展馆升级完毕重新开放。
河南博物院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主展馆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登封)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主馆后为文物库房。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