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是1993年5月成立的一处地志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坐落在广饶县城月河路中段北首,东到关帝庙大街,南临月河公园,西靠月河路,北依广饶宾馆。博物馆陈列大楼采用中国古典景观式建筑设计风格,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设基本陈列9个。一楼西展厅是《史前文化展》。主要以模拟造型、图片展览及丰富的历史文物反映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生产、生活状况,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复原陈列,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最早的开颅术的情况,突出了东营市南端的广饶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展厅是《馆藏文物精品展》和《石刻造像展》。目前本馆有馆藏文物7000馀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20馀件。此次展览主要陈列展出上自岳石文化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精品,以此体现广饶的历史脉络。《石刻造像展》以实物集中反映了我市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超强的创造力。碑形高大、线条流畅的石佛造像,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东营南部发展的基本情况。中展厅两侧是《广饶简史展》,以地图形式展示了广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归属、县名沿革和建制,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风景名胜。这里还雕塑了广饶县历史上的四位名人孙武、欧阳生、倪宽和綦公直的铜像。展出了古乐器编钟、编磬和古筝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楼西展厅是《中共广饶党史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前者以模拟造型、图片和实物展示的形式全面反映“五四”运动到建国前广饶党组织的创立、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及中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的流传经过。后者展出了明清书画名家张瑞图、任熊、刘墉、徐莲坡、朱耷、陆治、顾炎武等的书画作品近50幅,绝大部分系首次展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东展厅是《吕剧起源与发展专题展》,集中反映了全国八大剧种之一的吕剧在东营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光辉历程。这一展览以文字说明、场景模拟、图片展示、实物陈列的形式介绍了吕剧的起源和发展。本展览展出吕剧剧本、服装、道具、伴奏乐器及剧照近200件。展示了吕剧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中厅是《广饶民俗风情展》,展出了广饶近百年来曾经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纺织用品、民间手工艺品等近400件,复原场景两处,形象地展示了广饶朴实的民俗民风。
历史沿革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83年12月成立的广饶县博物馆。早在1956年,广饶就组织开展了由县文化科负责、省文物主管部门派员参加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并结合普查举办了文物展览。中央古建筑修整所对广饶关帝庙大殿也进行了全面勘察和测绘。通过普查,初步落实文物古迹、遗址等20馀处。20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到了1974年10月,由县政治部出文,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初,建立了县文物管理组和文物管理收购站,并配备了专职干部。1980年,惠民地区组织专业人员,对广饶进行了第二次文物普查,且成果显着,初步摸清了历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1983年12月,经省文化厅批准,广饶县文物管理组更名为广饶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成立后,文物工作开展得更加踏实有效。1987年初,广饶县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通过前后三次普查以及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广饶县的文物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博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人们的文物价值观念和保护观念也越来越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90年代初,全国学术界掀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热潮,而《孙子兵法》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范畴,而是结合当前形势,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孙子兵法》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作为兵圣孙子的故里,广饶首先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并成立了“孙子研究中心”专门机构,先后组织了三次较高层次的全国性孙子学术研讨会。广饶历史上属齐国之地,同时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为齐国发展成“泱泱大国”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推动孙子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历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根据专家学者们的建议,并报国家民政部批准,1992年2月成立了国家级社会团体----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
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孙子学术研究会的成立,使县博物馆级别与职能和新形势下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同时国家级研究会的成立,也需要一个市级挂靠单位,加之东营地区也需要一个实质性的职能机构承担东营区域内的文博工作。因此,成立市级博物馆,壮大文博力量势在必行。1993年5月,经东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广饶县博物馆的基础上成立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副县级别,隶属市文化局,并根据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我市的实际情况,采取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县博物馆和广饶县孙子研究中心办公室三块牌子一个机构的管理方式。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市文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为我市的文博工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市历史博物馆从成立至今已历时17个春秋。17年来,市历史博物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其“收藏、陈展、研究”三大职能,经过文博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市文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文博工作已具相当规模。目前,广饶县境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0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处,全部达到文保单位“四有”标准,管理机制健全。馆藏各类文物8000馀件,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二是文博队伍不断壮大。县博物馆成立时,专职文博干部仅3人。近几年,我们积极争取人事主管部门的支持,先后有多名考古及历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文博队伍中来,成为文博干线的领头羊,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干部结构更趋知识化、年轻化。目前,全馆正式在职职工达26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993年至1994年,争取资金400万元,进行了关帝庙维修、馆舍及民国门修缮、展室改造、库房建设、消防及监控设施配套、办公设备更新、环境美化绿化等,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10月,投资1680万元的展厅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821平方米,陈展、馆藏及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并投资120万元,建立并完善了高科技监控网络,配备了现代化消防设施;2005年,投资500万元,对孙武祠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6000平方米,陈展规模与档次进一步提升;2008年,为配合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投资50馀万元,增加服务设施20馀项,原有设备改造与升级10项,接待能力与水平显着提高。
四是文物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多年来,在缺少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加大资金协调力度,长期深入基层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同时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鼓励文物收藏爱好者主动捐赠,象征性补偿,近5年来,文物征集费用投入达10馀万元,最大限度避免了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本地文物外流。库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对不同类型文物进行分室存放,电脑控制室、文物暂存室、修复室等功能完备,库房内等离子消毒机、除湿机、抽风机、空调等设备俱全,保证了馆藏文物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升级,馆藏文物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标准化馆藏文物电子档案健全。加强文保单位的修缮,结合本地区实际,既保重点,又注重抢救性保护。2003年,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大殿进行了维修,07年,部分木构件发生错位,我们及时与省文保中心取得联系,制定了维修方案,现正等待国家文物局的批复;05年,针对省级文保单位冢头墓群之一的倪宽墓封土减少,人为破坏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修复和筑土保护;同年,对市重点文保单位刘集支部旧址进行了修复扩建,开发建成“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成为我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10年,又投资30万元对省级文保单位进行了局部修复保护。同时,还加大了野外遗址的巡查力度,确保了多年无盗掘事故发生。
五是陈展接待质量显着提升。03年新馆落成后,陈展面积3500平方米,陈展设计获04年全省优秀陈展评比三等奖。近年来,不断创新陈展格局,丰富陈展内容,不定时举办临时展30馀场。2008年上半年,增设了《明清家具展》,展品档次和品位得到很大提升。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免费开放政策,2008年下半年,我馆率先主动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为了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我们加大投入,增加服务设施,增设服务项目。为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参观需求,我们事先准备了多种版本的讲解词,力求讲解针对性强,侧重点突出;根据近年来国外观众数量逐年增加的实际,我们还将展厅内原有文字说明进行了集中更换。以观众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转变。由于准备工作充分,措施得当,免费开放工作得到广泛好评。2009年全年接待观众25万人次,参观团体1400馀批次,参观接待实现“零投诉”,参观人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六是积极倡树治学之风。多年来,馆内业务工作扎实开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严谨与浓厚的治学之风,先后出版了《孙子研究新论》、《孙子研究文献备要》、《孙子与齐文化》、《文博研究集粹》、《广饶文物概览》、《漫话柏寝台》等专着;近几年在《考古》、《文物》、《中国文物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60馀篇,其中文章《北魏佛头造像》和《广饶县博物馆馆藏瓷器》赏析获省文物考古优秀成果三等奖。研究成果在指导日常工作开展的同时,为研究我市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七是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初见成效。依据中央鼓励依托文物藏品推出各类文化产品,延伸文化传播功能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宣传当地传统文化, 2009年,我馆以镇馆之宝“翼虎”为原型,以新疆和田玉为原料,对“翼虎”进行了仿制,同时开发了“平安结”、挂件等系列产品。由于该类产品极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且具有较大升值空间,因而广受观众与客商青睐。如今,该系列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收藏或当作祥瑞之物馈赠于亲朋好友。
历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资金及政策的双重扶持下,博物馆一班人立足本职,努力创新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文物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1995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翌年,被市政府颂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07年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市文体局授予全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如今,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交通信息
飞机:国内航班(东营机场、济南机场)
火车:(东营<==>济南、东营<==>淄博、东营<==>南京)
市内公交:东营汽车站、东营火车站<==>广饶汽车站换乘1路公交车<==>东营市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