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资料
济南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文物局)。该馆创建于1958年12月,原馆址在趵突泉公园内。1966年1月迁至市中区纬三路,1971年8月再迁市中区民康里6号,时均无陈列展室。现馆址座落于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千佛山公园西侧,1989年3月动工兴建新馆,1992年5月竣工。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1998年被济南市正式公布并授牌为济南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济南市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市可移动文物的收藏保管陈列宣传和科学研究工作。四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文物局)的领导下,始终以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经过几代人坚忍不拔的团结努力,在考古发掘、藏品征集、陈列展览、文物普查、古建维修、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地贡献。济南市博物馆现有职工40余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一级美术师1人,副研究馆员11人。
济南市博物馆创立之初参加了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其发掘的重大收获和对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1959年和1961年先后在趵突泉公园和大明湖公园内创建了宋代词人李清照纪念堂和辛弃疾纪念祠。四十多年来相继推出了“大汶口遗址出土文物展”、“历代陶瓷展”、“济南战役革命文物展”、“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等近百个专题展览。1985年11月应邀赴友好城市日本和歌山市举办了“济南历史文物展”,开创了山东省在国外举办地区性文物展览的先河。馆藏文物精品也曾多次随国家级、省级组织的文物大展到国外展出,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和提高济南市的知名度起了积极作用。 济南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在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历史名人、党史资料、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大汶口>、<济南战役资料选>、<四门塔与神通寺>、<济南文物>、<济南战役>、<李清照年谱>、<中国济南历史文物>等着述和画册。特别是近几年来,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深化改革和加强业务队伍建设,极大地调动了馆内业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平均每年在国家、省和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和作画约40篇(幅),并多次获奖。
历年来,博物馆的工作都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市委宣传部及市财政多次拨专款在济南市博物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使济南市博物馆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良好的发展。也将继续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发展的新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办更多的给人以知识、美感和启迪人们心灵,丰富人民生活的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征集保护更多的珍贵文物资料;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文物工作者;联系更多热心、理解和支持文物工作的企业家、收藏家,让市民了解博物馆,熟悉博物馆,热爱博物馆,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本陈列
作为济南市首批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弘扬主旋律,围绕“展”字作文章。在市委、市政府及我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功地举办了<迈向21世纪的济南>、<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济南洛庄汉王陵首期出土文物精品展>、<古城辉煌--济南市历史暨馆藏文物展览>、<济南县西巷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博物馆里的宝--系列专题展览>、<鸡年·吉联·吉祥--迎新春馆店珍藏对联展>、<走进侏罗纪·大型活体恐龙展>等近百余个专题陈列和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济南市博物馆现有展厅8个,面积2400平方米。其中一楼四个展厅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适合承接美术家、书法家、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企事业单位反映本单位本系统发展成就的专题展览,以及收藏爱好者对自己藏品的展示。真诚欢迎单位和个人来济南市博物馆办展,我们会为你提供满意的服务。
馆藏文物
济南市博物馆现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万余件,善本书2千多册。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捐赠以及市政府的拨款征购等。其中,经国家鉴定确认的国家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59件,三级以上文物逾千件。
藏品中不少文物是国内的稀世珍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商代青铜错金目纹戈、春秋时期“鲁伯大父媵季姬铜簋”、战国玉勺、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等均为全国所仅见。栩栩如生的唐代石质透雕仙人凤鸟车、金银平脱镜、铜官窑犀牛瓷枕、三彩骆驼、宋代当阳峪窑剔地刻花瓷枕、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明代宣德青花束莲纹大盘、清代康熙五彩人物瓶、清乾隆御题于阗采玉图玉山子等,都是一代精品。另外,法书绘画在藏品中数量较大,精品较多,尤以明清书画为大宗,如北宋郭熙派的山水、元代著名画家盛懋《秋溪垂钓图》、“元季四大家”中倪瓒《高柯竹石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林良《芦荡雁嬉图》、张路《桐荫望月图》、周臣《雪日寻隐图》、陈洪绶《达摩图》、蓝瑛《山水屏》、张翀《饮中八仙图》等。清代有王翚、石涛、郑板桥、黄慎、李鱓等人的精品,还有晚清至近代著名大师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诸家名迹。
馆藏珍品
西汉,通高53.5厘米,1969年济南市无影山出土。
泥质灰陶。鸠鸟昂首站立,体态肥硕,双翼伸展,各负一朱绘陶鼎,背部立有三人,二人身着红袍,拱手对立,后一人身着赭色袍,双手撑伞。鸠鸟作欲飞状。鸠为吉祥之鸟,满鼎美食,供人食用,可以长生不老。
彩绘陶负鼎鸠、负壶鸠、乐舞杂技俑及车马俑等同时出土,造型新颖,重点突出,气势雄威,为中国汉代陶塑艺术珍品。
彩绘陶乐舞杂技俑
西汉,底盘长67厘米,宽47.5厘米,俑高者22.7厘米 1969年济南市无影山出土
泥质灰陶。塑21人,固定在长方形底座之上,座中央表演者七人,二女子身着红、白花长衫,翩翩起舞;身着红袍者,昂面放声歌唱;二人作拿大顶,一人翻筋斗,一人作“倒挈面戏”。座后侧一列七人为伴奏乐队,吹笙、抚琴、击鼓、敲钟、拍长鼓和击建鼓。杂技、乐舞同台演出。左侧四人头戴环形冠,身着红袍,拱手而立;右侧三人,头戴冕形冠,身着朱彩黑袍,拱手而立,面前置酒浆二尊,观赏乐舞杂技表演。
中国杂技艺术起源于先秦,至汉代大盛,称为百戏,往往在主人宴饮前做乐舞杂技表演,画像石与画像砖常常见到,但成组立体陶塑仅见于此。
金银平脱镜
唐,直径19厘米,1971年济南市中心医院出土。
镜六瓣形,圆钮。钮周围饰金片六出重瓣纹,每瓣为三重,其中一瓣残失二重。其外为六个银片宝相纹。心形纹之间缀金片瓣纹现存五枚。唐代金银平脱工艺水平甚高,此铜镜就是一例。
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清,高12厘米,宽20.1厘米,厚8.2厘米。
玉质细腻光润,呈青色。山形,岩洞内数人向上搬运玉料。上部为山顶,下部有阶梯及流水,中部圆雕人物。
乾隆嵌宝石五子闹佛
布局适宜,重点突出。山子底部篆刻“乾隆年制”款。并有“于阗采玉”诗一首。
乾隆嵌宝石五子闹佛高13.05厘米、宽24.2厘米、重2545克。
寿山石,雕弥勒佛箕踞而坐,袒胸露腹与五童子嬉戏。石色红白相糅。
交通信息
乘车路线:可乘64路、K54路、66路、85路、44路在千佛山西门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