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明末以来,更成潮流,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据统计,旅居海外的泉州乡亲有600多万。他们在异域他乡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为当地开发建设流尽血汗。虽长年身居海外,仍胸怀祖国,心系桑梓,为家乡的革命和建设费尽心血。泉籍乡亲代有贤豪,德业昭彰,中外共仰,闾里同钦。为颂扬其功绩,以垂范来兹,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于1982年开始酝酿筹建,1987年成立筹建委员会,1993年动工兴建,1995年落成。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清源山南麓,面临风光旖旎、素有“星湖荷香”美称的东湖公园,西与泉州市图书馆毗邻,东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侨乡体育中心遥遥相望。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2000年2月19日“出国史馆”正式对外展出,该展览主要展示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籍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
建设设施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先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四海,现有海外乡亲700多万。泉籍海外乡亲与祖籍国的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推进祖籍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功勋卓著;他们与居住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奋斗,为居住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成为海内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为纪念华侨华人先辈的不朽业绩,全面展示泉州华侨华人历史,弘扬华侨华人精神和优良传统,泉州市侨联于1982年开始酝酿筹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1987年成立筹委会,公推王今生、吕敦村筹划此事。海外乡亲积极响应,踊跃捐输,群策群力,共襄盛举。1993年博物馆动工兴建,1995年底建成。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由1座主楼、1座综合楼、2座馆前区附属楼组成。主楼正面由圆弧状拱门连接东西两翼,寓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乡亲的桥梁作用。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博物馆功能区域布局合理,设有文物库房区、文物修复室、科研实验室、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学术报告厅、接待室、中心控制室、值班室、停车场等专业功能区和相关配套设施。
历史沿革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座落于清源山南麓,由海外乡亲捐资兴建,始建于1993年,1996年落成。1997年市编委批准该馆为全额拨款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保管部、陈列群工部三个部室,目前在编人员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建馆以来,该馆先后被确定为“泉州市红领巾文化教育单位”、“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物馆主楼正面由圆弧状虹门连接东西两翼,喻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侨亲的桥梁作用。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12个库房,一个图书资料室,一个108座席的学术报告厅及一个45座席的贵宾厅。全馆拥有文物藏品1000余件,参考品2000多件。该馆于1996年建立华侨史图书资料中心,主要收藏华侨史书籍、刊物、报纸、图片、音像制品。近十年来,已收藏图书5000多册,其他资料数千件,成为海内外较有影响的侨史研究资料中心之一。2001年起,该馆用了近两年时间,搜集了泉州地区各县、乡与华侨有关的谱牒20多部,共100多卷,初步建立起华侨史族谱资料中心,为泉籍海外乡亲返乡寻根谒祖提供了重要的查找依据和手段,也为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该馆拟分设“出国史馆”、“创业史馆”、“奉献馆”三个基本陈列和“著名华侨人物馆”、“对外交流馆”两个专题陈列,目前已正式开放“出国史馆”。“出国史馆”采用局部照明代替传统的自然采光,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所要表现的陈列品更加突出,整个陈列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观众。截至2003年底,已先后有旅居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德国、伊朗及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澳大利亚中国统一促进会访问团、印尼泗水泉属会馆访问团、台湾淡江大学、台湾育英护校等数百个华侨社团、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单位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共10多万人前来参观。海内外各界均对该馆办馆水平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第一个陈列“出国史馆”通过展示泉州人出国历史,进一步加强了海内外泉籍乡亲的联系,对归侨侨眷及海外乡亲年轻一代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该馆落成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反腐倡廉图片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图片展”、“纪念香港回归图片展”、“纪念澳门回归图片展”、“台湾问题图片展”、中国侨联“20世纪华侨华人图片展”、“泉州市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图片展”、“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等临时展览80余个,使博物馆经常有新内容、新形式出现,工作比较活跃。2003年,博物馆还派员到南安梅山帮助有关方面布置《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展览在纪念李光前先生百年诞辰庆典时如期展出,效果良好,颇受海内外乡亲的好评,使博物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该馆研究人员曾对泉州所属的8个重点侨村开展侨乡调查、研究。研究人员结合侨村的族谱对出国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族谱中华侨出国地点、时间、人数统计数据,制作成直观函数图和分布图,并把这些成果展示在“出国史馆”中,引起了博物馆界同行的关注和侨史学界的兴趣。几年来,博物馆还配合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对泉籍著名华侨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菲律宾李清泉先生和新加坡李光前先生两个重要侨领的研究尤为突出,分别召开两次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专集。近两年,该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做“侨乡与海外华人”课题研究,并于2004年元宵节在泉州成功举办“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外,1996年以来,该馆已先后有多位同志的三十多篇论文、文章在《融合菲律宾华人(第二集)》、《在缅甸的泉州乡亲》、《南洋商报》、《浓浓赤子情》、《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侨报》等论文集、报刊上发表;有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海外华人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汉民族文化研讨会、“闽南文化论坛”、“侨乡与海外华人”等学术会议,提交了《诗山跨境关系与经济活动》、《陈乌生家族与信记》、《海外华人参政趋势》、《战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变迁与认同》等数十篇论文。
建馆以来,博物馆积极拓展馆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团体、专家的交流。几年来,该馆努力促进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厦门华侨博物院及本地区博物馆的交流和沟通,并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访问、征集侨史实物资料,应邀往菲律宾菲华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华裔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马六甲峇峇娘惹馆等文物机构学习、交流。近十年先后到该馆访问、交流的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要有加拿大移民史专家戴安娜、菲律宾华侨史专家洪玉华教授、马来西亚学者杨贵谊、新加坡学者柯木林、陈达生、李昆生,台湾知名学者李亦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志明教授及内地学者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孔祥星教授、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王仁波研究员及周南京、曾玲、李明欢教授等。
几年来,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与泉州实验小学、泉州通政小学、丰泽第一中心小学等学校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协议,为青少年学生参观提供免费服务,并派专业研究人员前往学校举办讲座。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该馆均邀请各共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纪念活动,促进了馆校联系,加深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此外,博物馆还组织人员制作华侨史流动展板到仰恩大学展览、协助实验小学布置爱国主义教育陈列室,把华侨先辈爱国爱乡的精神带到学校,把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阵地扩大到学校,馆校合作的方式、领域进一步拓宽,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第二课堂的作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该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国内的很多新闻媒体作过详细报道,而且《联合早报》、《南洋商报》、《世界日报》等海外各大华文报纸以及其他海外媒体均对该馆作过介绍。该馆已经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初步起到了弘扬华夏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和海内外各界关注、支持和关怀。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原广东省长、原全国人大侨委主任梁灵光,原福建省省长胡平,原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博物馆视察;原新加坡政府社会发展部部长庄日昆先生,马来西亚前首相署副部长陈忠鸿先生,菲律宾驻南韩、巴西大使周清琦先生等海内外知名人士也先后到本馆参观访问,对华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关心。
旨在“纪念先贤·策励后昆”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海内外知名的华侨史专题博物馆,是泉州市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重要象征,建馆以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开展侨史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该馆将成为吸引海外乡亲的最富感染力的场所,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
地位作用
1997年,泉州市编委批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为市侨联下属科级建制事业单位,核编12名。该馆内设保管部、陈列群工部和办公室三个部室,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含双肩挑,下同),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专业人员梯次、结构合理。在编人员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硕士2人,本科5人,大专3人。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该馆作为华侨史专题博物馆,藏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是重现华侨先辈移民、谋生、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馆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数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捐赠的传世文物,仅有少量从相关部门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较珍贵的主要有反映华侨华人史上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叶恭绰合作画”、“陈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货单”、“梁披云墨宝《番客谣》”、印尼华侨“欢迎苏加诺总统莅锡签名册”、“缅甸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等。
该馆设有“李成智华侨华人图书资料中心”,专门收集侨史资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书已达8000多册,收藏有3种以上外文学术期刊,1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数千册珍贵族谱、华侨华人社团刊物,是海内外知名侨史资料中心之一。该馆多次派员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访问;协助出版论文集和著作《在缅甸的泉州乡亲》、《泉州市侨联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华侨史》(第9辑)、《越南漫笔》等,发表论文10多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发表2篇以上。
基本陈列
建馆以来,该馆先后推出“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两个基本陈列。“出国史馆”主要展示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籍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泉州人在南洋”表现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及海外泉籍华人社会变迁和现状。展览设计独具匠心,大量采用场景复原、微缩景观、幻影成像等现代先进表现手段,观赏性强。
办展形式
除基本陈列外,该馆先后通过自办、引进、合作及出国办展等形式,成功举办了“20世纪华侨华人图片展”、“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我的中国心——印尼华人慈善家黄仲咸先生事迹展”等临时展览100多个。其中“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是应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邀请,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加马来西亚第24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联合举办的巡回展,开了该馆出国办展的先河;“故土情深——印尼华人庄占辉先生画展”系引进旅印尼泉籍华人画家庄占辉先生的画展,把庄占辉先生带有南洋风格和南洋风光的艺术作品展示给侨乡人民;“高风亮节——纪念爱国侨领郭瑞人先生展览”、“星光璀璨遗爱人间——新加坡华人实业家、慈善家李陆大先生展览”等展览弘扬侨界老前辈高尚风格和赤子情怀,让人们从先贤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受到启迪,感悟人生。这些展览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不少临时展览水平很高,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
服务范围
该馆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全方位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与华侨大学、仰恩大学、黎明大学等数十所大、中、小学校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协议,为青少年学生参观提供服务;积极组织到社区、乡村举办巡回展,让博物馆真正走进群众生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不仅增强了广大观众的博物馆意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得到思想、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也为提高公民素质,提升社区文化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馆10多年来,该馆承担了许多大型接待任务,先后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侨眷等海内外观众共100多万人次,被有关方面确定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响
该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国内侨界有较大影响,《南洋商报》、《联合早报》、《世界日报》、《印尼焦点》等海外华文媒体也都曾作过介绍,已经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该馆已被海外乡亲列为来泉旅游的必选项目,成为老一辈华侨华人重温历史以及对第二、三代进行传统教育和沟通感情文脉的课堂,成为吸引海外乡亲的富有感染力的场所和开展侨史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是泉州市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象征,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泉州市海外联谊工作的基地,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先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四海,现有海外乡亲700多万。泉籍海外乡亲与祖籍国的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推进祖籍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功勋卓著;他们与居住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奋斗,为居住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成为海内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建馆史略
1996年元霄佳节这一天,时值泉州热烈庆祝地改市十周年之际,古城春意盎然,浓妆重彩,举市欢腾,海内外嘉宾满怀着激动和喜悦之情,云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共庆该馆隆重落成。
泉州拥有七百多万海外华侨华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宋、元时期已是世界著名的大港。当时,泉州人到海外谋生、经商,足迹遍及五大洲,有的由于各种原因而留居海外成为早期的华侨。十八世纪末以来,泉州人大量移民东南亚各国。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与当地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开发、繁荣了侨居地的经济与文化。他们身处异乡,却心系桑梓,支援祖籍国抵抗外来侵略和参与祖籍国的经济建设。他们的业绩足与日月同辉,为此,有关创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设想由来已久。
不少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泉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华侨和归侨、侨眷众多,创建华侨历史博物馆很有必要。1980年底晋江地区侨办、侨联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召开华侨史学术讨论会时,曾在开元寺里布置一个华侨历史陈列馆,部分有关华侨为维护祖国和居住国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屡立战功的珍贵史料和照片展出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新闻社为此发专稿,海外不少侨报纷纷转载。这时,创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已成为我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呼声。尔后,泉州市侨联因陋就简,在侨联会所设陈列室展出泉州华侨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照片资料。
1987年4月,在泉州华侨历史学成立之际,正式成立以王今生为主任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并以泉州市侨联和该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建馆倡议,佳讯远播,八方响应,广大侨胞乡贤或奔走鼓动,或慷慨解囊。
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7月25日以闽政[1990]侨158号文批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立项。同年在省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泉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香港泉籍的政协委员,分别联名提出议案、提案,建议该馆采用侨办公助,并入市“八五”计划。该议案、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采纳。于是,由市财政拨款征地,市侨联负责筹措基建资金的工作很快铺开了。在各级党政部门、广大海内外侨界及各界人士自始至终的关心支持下,博物馆终于1993年12月破土动工,1995年12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博物馆主楼及馆前匹配套设施,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主楼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
在兴建博物馆的同时,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承担的华侨史文物资料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几年来,由市侨联和华侨历史学会组成的征集小组分别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泉州华侨华人聚居地广泛开展工作。在海外侨胞及国内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目前已征集到各种文物史料共2000余件。2000年元霄节,博物馆第一个展馆“出国史馆”正式对外展出。目前,华侨文物史料仍在继续征集中。今后,博物馆将进一步丰富文物资料,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展示泉州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并宣传 他们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经验。这对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疑将起着巨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同时,博物馆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外华侨第二、三代青少年了解他们先辈的场所。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侨魂铸就的丰碑,泉州籍的海内外侨胞的光辉业绩将在这里千古传唱,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发展历程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清源山南麓,面临风光旖旎、素有“星湖荷香”美称的东湖公园,西与泉州市图书馆毗邻,东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侨乡体育中心遥遥相望。
2000年2月19日“出国史馆”正式对外展出。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继出国史馆之后,将陆续推出“华侨创业史馆”、“华侨奉献馆”、“著名华侨人物馆”和“对外交流馆”,全面地再现波澜壮阔的泉州华侨历史。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明末以来,更成潮流,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据统计,旅居海外的泉州乡亲有600多万。他们在异域他乡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为当地开发建设流尽血汗。虽长年身居海外,仍胸怀祖国,心系桑梓,为家乡的革命和建设费尽心血。泉籍乡亲代有贤豪,德业昭彰,中外共仰,闾里同钦。
出国史馆分成四个部分来表现泉州人出国历史。
第一部分是“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人”,再现了公元8至18世纪泉州海外贸易和移民的过程;
第二部分在世人面前展示了19至20世纪上半叶苦难岁月中泉州海外移民的血泪史;
第三部分以图表分析的形式表现泉州几个大家族海外移民的高峰期与主要侨居地;
第四部分陈列数十份出国护照、出生证、探亲证、侨批等珍贵史料。
博物馆落成后,尤其是出国史馆开馆以来,已先后有中国侨联、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湾淡江大学、菲律宾金钟有限公司等数十个机关、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单位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和旅居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数千人前来参观访问。
有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怀。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正式确定华侨历史博物馆为泉州市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侨史博物馆事业仍然需要需要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使旨在“纪念先贤,策励后昆”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成为开展侨史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纽带。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明末以来,更成潮流,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据统计,旅居海外的泉州乡亲有600多万。他们在异域他乡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为当地开发建设流尽血汗。他们虽长年身居海外,却仍心系桑梓,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费尽心血。泉籍乡亲代有贤豪,德业昭彰,中外共仰,闾里同钦。为颂扬其功绩,以垂范来兹,市侨联于1982年开始酝酿筹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1987年4月成立以王今生为主任委员的筹建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海内外侨界群策群力,共襄盛举,先后捐资1000多万元,终使该馆得以于1993年动工兴建,并于1995年底建成。
博物馆主体建筑为拱门形五层大楼,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共10个展厅,12个库房,一个108座席多功能厅,现有藏品4000余件。该馆二楼东展厅为华侨历史图书资料室,面积300多平方米,现有藏书4300多册,族谱20余部,拟建设成为华侨历史图书资料中心和族谱资料库。
该馆以"纪念先贤、策励后昆"为宗旨,拟设"出国史馆"、"创业史馆"、"奉献馆"、"著名华侨人物馆"、"对外交流馆"五个陈列,全面再现泉州华侨历史。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基本陈列"出国史和专题陈列"华侨画家颜国祥遗作展"等。几年来,该馆还与泉州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了"红军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图片、实物展览"、" '97迎香港回归邮展"、"李成荣先生根雕精品'回归'赠送仪式暨根艺展"、 "反腐倡廉图片展"、 "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00周年书法邀请展"、"纪念国际博物馆日联合书画展"等二十余个临时展览,使博物馆经常有新内容、新形式出现,馆务活动比较活跃。
博物馆落成后,尤其是"出国史馆"、"华侨画家颜国祥遗作展"开馆以来,先后有新加坡惠安公会访问团、印尼泗水泉属会馆访问团、台湾淡江大学、台湾育英护校、华侨大学等数十个机关、学校、医院、社团、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和旅居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德国、伊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侨、华人共1万多人前来参观。海内外各界对博物馆予以充分肯定,认为 "出国史馆"展示泉州人出国历史概貌,进一步加强了海内外泉籍乡亲的联系,对归侨、侨眷及海外乡亲年青一代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联合早报》、《南洋商报》、《世界日报》等海外宣传媒体还对该馆作过详细报道。该馆已经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初步起到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为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博物馆一直把面向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去年初,该馆向市区各中、小学发出合作函,先后与泉州实验小学等学校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协议,为青少年学生参观提供服务,并派员前往学校宣讲。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还制作华侨史流动展板到仰恩大学展览,协助实验小学布置爱国主义教育陈列室,把华侨先辈爱国爱乡的精神带到学校,把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阵地扩大到学校,馆校合作的方式、领域进一步拓宽,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日益明显。有关方面对该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把该馆正式确定为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市委、市教委、市关工委、市少工委等四个单位于2000年12月联合授予该馆"泉州市红领巾文化教育单位"。
荣获称号
2001年,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又荣获"中国侨联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这是对该馆最大的鞭策和鼓舞。博物馆将加快"创业史馆"、"奉献馆"陈列布展工作,进一步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华侨馆之友"活动,着力培养侨乡青少年的爱国情操,争取五年内建立起"海外华裔青年学生活动中心",为返回祖籍国旅游、探亲的第二、三代华裔青少年服务,使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基地,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观指南
交通
搭乘公交,可乘坐7路、10路、13路、17路、25路、28路、41路、203路等,在“东湖电影院站”下车,步行往东约30米即到博物馆。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时间为:9:00-17:00,逢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