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隶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于2004年2月经安徽省编办批准成立,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主要承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标本收集、修复、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负着组织开展全省地学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目前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面积较大。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资源”为展示主线,布设了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临时展厅、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实验室)、综合商店、学术报告、互动体验、地质文化餐饮休闲、室外景观等区域。
2018年9月,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本展厅以“宇宙——人类的向往”为主题,介绍有关天体宇宙的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地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序厅位于南楼东一层入口处,面积480平方米,层高6.6米,此区域是各类参观人员集中分散的场所,空间高大开阔。序厅进门中间位置摆放的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天然水晶球,其直径达1.61米,重达5.7吨。右手边是汉白玉浮雕墙,描绘的是地球生命进化简图,左手边是服务台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展厅以“地球——生命的摇篮”为主题,突出表现地球形成、构造、演化的过程,进而揭示地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生命起源和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厅首先以地球的活动为主线,介绍在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地球产生的“沧海桑田”变化以及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特征。其次介绍地球发展和生命起源及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古生态、古环境变化特征,揭示生命与生态、环境的关联作用,强调地球生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通俗易懂的手段说明地球原来是什么样子,经过怎样的演化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与地球演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进一步提醒人们要爱护和保护“地球——生命的摇篮”。
展厅以“生命之旅”为主题,说明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从前生物系统到生物系统,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生物又逐步演化发展,是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展厅以生命演化为主题,以地质时间为线索,按生命演化的各个阶段分别介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进程,使观众了解生命从何而来,向何处发展。设置前言展区、前寒武展区、古生代展区、中生代展区、新生代展区、探讨、总结与互动展区等六个主要展区。选择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生物演化事件陈展,采用实物标本、复制标本、图文展板、化石图片、史前生物景观图、模似场景及多媒体等形式表现。
展厅以“恐龙的世界”为主题,系统介绍恐龙的分类,时代,分布、演化以及兴衰史。分专题单元展区贯穿恐龙生存、进化、演变、灭绝的历史,并重点结合互动参与的形式,在互动区设计一些与各类恐龙比身高、比体重、比速度等展项;展出一些可触摸的展品,如恐龙大腿骨、恐龙蛋、恐龙足印;模拟恐龙发掘、装架现场,让观众零距离接触恐龙。用普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单元陈列。
展厅以“富饶美丽的安徽”为主题,重点围绕安徽省的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进行展示,突出展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测绘成果等安徽国土资源情况,以及安徽地质环境包括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的情况,让人们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意识。
展厅以“精美的石头”为主题,介绍矿物岩石的分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基本知识,展示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美丽可爱的各种矿物岩石。展厅分观赏石和宝玉石两个展区展出。从矿物岩石的基础知识的介绍入手,从人文美学角度让人们认识、欣赏各种精美的矿物和岩石。
室外展区作为开放式的、以休闲为主的展区,不仅可营造出古生物博物馆周边特有的环境氛围,并与室内展示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补充。
古生态景观复原区
该区可栽种大量地质历史期就出现,目前地球仍有分布的孑遗植物—活化石,如银杏、苏铁、水杉、水松等。运用现代仿真技术,通过生态模拟复原的环境设计,展示恐龙、古哺乳动物的生活场景,旨在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大型地质实物标本景观区
该区展出大型矿物岩石标本如磁铁矿、赤铁矿、石煤、黄铜矿、铅锌矿以及灵璧石、巢湖石等;展出巨型、有观赏性的群体化石,如叠层石、珊瑚、腕足类、古杯、海绵群体等。
硅化木林景观区
该区展出数十株树木化石——硅化木,复原高低不一、粗细不同的硅化木森林,让观众感受远古时代的森林气息。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以突出古生物化石为特色,兼顾其他地学知识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为特色,兼顾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展示。现有馆藏标本5万余件,包括不同地质时期各类化石、各类矿物岩石宝玉石等。主要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淮南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各种尺寸的矿物晶体、造型石、观赏石、陨石等。
全名为龟山巢湖龙,是产于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的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它也曾被称作安徽龙、陈龙。巢湖龙属于体形较小的鱼龙,成年个体身长达0.7米,因体型似鱼又似蜥蜴而得名。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鱼龙之一,自由徜徉于距今约2亿4千万年前(早三叠世)的海洋中。
莫氏硬度6~6.5,比重3.38~3.49。
绿帘石为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有条纹;集合体常呈粒状。颜色呈各种不同色调的草绿色,随铁含量的增加颜色变深,玻璃光泽,底面解理完全。
喜马拉雅鱼龙是一种大型海生鱼龙,全长约10米。颈部消失,长而尖的头部与身体连成了一条线。肩部以后最为宽阔,然后向尾部缩小。尾鳍呈竖立的月牙状。吻部细长,口中长满了又大又尖的牙齿。眼睛大而圆,视觉及听觉良好。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注: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博物馆公告为准。
1、博物馆实行实名制分时段(上午和下午时段)预约参观制度,团队及个人须提前预约。
2、个人可通过“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7日内入馆门票,每日16:00停止预约当日入馆门票。
3、团队可通过“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官方网站预约7日内入馆门票,入馆门票需至少提前1天、至多提前7天预约,每日15:00停止预约第二天入馆门票。
4、预约成功后请按预约时间段入馆参观,超时将无法入馆。预约时间段内无法到馆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友情提醒:预约时段为9:00-12:00,观众须在12:00前入馆;预约时段为12:00-16:00,观众须在16:00前入馆。
5、为确保观众及展品安全,营造良好的参观秩序,我馆实行总量控制,预约额满为止。当馆内观众超过瞬时承载量时,我馆将采取限流放行措施。
6、未预约入馆门票的观众将谢绝入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到省博物院站(1号口出)
乘坐公交13路到省博物院东门站
乘坐公交113路到省地质博物馆站
乘坐公交105路、129路到省博物院南门站
讲解导览服务
1.免费讲解服务(开馆日每天提供,如遇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2.收费讲解服务(限20人及以上团体,中文讲解100元/小时,需提前通过“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3.地博导览系统(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地博导览系统”,免费使用)
4.自助讲解器(租金25元/台,押金99元/台)。
5.志愿讲解员导览(时间安排可咨询观众服务中心)。
便民服务
1.提供问询、预约、意见受理等服务。
2.提供失物招领、寻人寻物等服务。
3.提供寄存服务。
4.提供轮椅、婴儿车、充电宝租借。
5.提供外用药品。
6.设置绿色窗口、母婴室、无障碍电梯、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观众休息区等服务设施。
4D科普影院
1.身高1.3米及以上儿童、成人票价:20元/人;
2.身高1.3米以下儿童票价:15元/人;
3.成人团体(限20人及以上团体,需提前预约)票价:15元/人
4.儿童团体(限20人及以上,需提前预约)票价:12元/人
特效影院
票价:30元/人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为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
1986年5月,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筹建,隶属于安徽省地矿局下属的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1987年9月,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更名为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1997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划归安徽省地矿局下属单位安徽省地质试验研究所。
2004年2月26日,经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在原属安徽省地质试验研究所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基础上组建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同时加挂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两块牌子,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
2008年4月1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建设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安徽“861”行动计划。
2012年,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主名称变更为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同时加挂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两块牌子。10月10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2013年7月19日,临时闭馆,进行了整改和完善。
2014年11月2日,重新开馆,免费对外开放。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普教育,具有一支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安徽特色古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十二五”以来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有数篇发表在Nature(《自然》)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尤其是巢湖鱼龙动物群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该馆黄建东博士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等合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以“安徽黄山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为题的学术论文,这是该馆在皖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何学智博士等在山西寿阳地区发现并报道了一种确切的大羽羊齿属植物——阔叶大羽羊齿。这种植物发现于上石盒子组地层中,在时间上相当于卡匹敦期至吴家坪期。这是在山西省腹地首次发现确切的大羽羊齿属植物,这一发现表明山西地区具有典型的华夏植物群。通过研究发现,阔叶大羽羊齿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滨海沼泽及河流泛滥平原环境中生存。这一发现对研究大羽羊齿属植物的分布、生态习性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也为探讨晚二叠世华北板块腹地的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