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主体建筑座北朝南,建筑外形呈弧形,似在热情环抱八方而来的广大观众。外墙上“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新馆划分为陈列区、综合服务区、办公区,其中陈列区面积3100平方米。陈列区内设有战史陈列厅、半景画馆、电影厅、临时展厅等。四平历史陈列共展出文物图片、电文、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500余件。结合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陈展艺术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将参观群众带回到四战四平那血火交织的历史情景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己任,年平均讲解场次2000余场,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5万余人次。是四平市一张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在四平的重要宣传窗口。
序言厅气势恢宏,意蕴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正面的红色墙体与它下面的黑色基座相呼应,意寓英勇的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血沃东北黑土地。红墙上方力刻着毛泽东的手书电文:“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渲染出四平街之战的不同凡响。右侧的大型黑色浮雕,表现出人民军队在四平之战中气势如虹,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顶棚的红五星与圆环意寓人民军队四战四平的英雄壮举与日月同辉,永载史册。
该部分陈列是四战四平历史陈列的主体。包括“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二大部分陈展内容,详尽展示了四战四平的历史全貌。
战前时局(1945.8—1946.2):
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此后,中国东北地区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突出的军事、政治价值,成为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注的热点。
战史风云(1946.3—1948.3):
历史在和战未定的徘徊中走进了1946年。这年3月,由于驻东北苏军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四次眷顾四平街,这座城市经历了沐血浴火的洗礼,因此为国人皆知。
四平解放战(1946.3.15—3.17):
这是一场速战速决、局部性、小规模、却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攻夺战。1946年3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以6千兵力速战速决,全歼驻守四平的国民党辽北省地方保安部队3千人,抢在国民党军队北上之前,占领了以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连接着东西南北满的战略要地四平街。此谓一战四平,又称四平解放战。
四平保卫战(1946.4.18—5.18):
这是一场直接地表达政治诉求的军事斗争,是国共军队自1945年底进入东北后爆发的较大规模军事冲突,是东北和战问题的分水岭。这场战争深刻而绵长地影响着国共在东北战场的结局。
四平攻坚战(1947.6.11-6.30):
这是国共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一场异常惨烈、残酷的城市攻防战。东北民主联军为此战付出了重大牺牲,但同时,其城市攻坚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强有力的砥砺和磨炼,为其后攻克锦州、天津等大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平收复战(1948.3.4-3.13):
这是东北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称)运用日臻成熟的城市作战经验所进行的一场势如破竹、大获全胜的城市攻坚战。此战的胜利,推动着东北战局滑向终点,将辽沈决战的帷幕拉开。
该部分陈列展示了中共着手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根据地人民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支援,重点展示北满和西满根据地人民对四战四平的有力支援,扎根民众,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英雄部队百炼成钢,威名远扬,但他们在这里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这是四平之战倍受世人瞩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该部分陈列着重介绍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几支主要参战部队的历史、四平参战概要,介绍了东北民主联军为四平解放所付出的重大牺牲情况。
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逼真。它运用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对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之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这幅半景画气势雄伟,构图严谨、情节生动,在大场面、大组合的广阔空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通过纪念碑式的、史诗般的艺术语言,产生出震撼魂魄的艺术魅力,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
9:00-16:30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每年春节农历除夕、初一、初二闭馆,如有重大活动,暂停开放。
市区内乘坐1、2、3、5、6、23、29路等公交车都可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