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巴林右旗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旗政府广场西侧。成立于1985年8月,由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全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原自治区政府布赫主席为之题写馆名。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金牌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巴林右旗博物馆为准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人数为18人,其中,管理岗位人员3人;专业技术岗位人员11人;工勤技能岗位人员4人。内设考古部、藏展部、办公室、保卫科等四个部门。下属辽庆州文物管理所,股级单位,编制3人。
巴林右旗境内文物资源丰富,有史前红山文化遗址、辽代皇陵及奉陵邑、金界壕、荟福寺、释迦佛舍利塔、清代康熙行宫、巴林王府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巴林右旗博物馆建筑面积为七千多平方米,是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珍贵文物555件(组、套):经国家文物专家组鉴定的一级文物238件(组、套);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的二级文物163件(组、套)、三级文物154件(组、套)。巴林右旗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量均占全区旗县级博物馆第一。
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基本陈列有:“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辽代皇陵特色展”、“巴林历史文化展”。
“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通过陈列巴林右旗那日斯台等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展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西拉沐沦河流域远古先民们的识玉、制玉、尚玉,以玉为尊的神秘习俗和精堪的制玉工艺。展览中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猪首玉龙、玉鸮、玉蚕、玉勾云形佩等珍贵文物。
“辽代皇陵特色展”:通过辽代皇陵及奉陵邑、契丹贵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丧葬制度等方面展示了契丹辽国这一草原第一王朝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陈列中以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的丰富而精美的辽代佛教文物和辽庆陵及陪葬陵出土的契丹文、汉文哀册等珍贵文物为亮点。
“巴林历史文化展”: 展览中以古老蒙古巴林部由来及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馆藏蒙元文化精品文物及清代巴林王府珍贵遗物,生动讲述巴林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清庭公主们与巴林王室的美好姻缘。陈列中以灰蓝缎提花团龙纹袍、龙纹金箱、金凤钗首、龙纹高足银盘等精品文物为亮点。
红山文化
石耜
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于巴林右旗中、南 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多有发现。系采用凝灰岩石质,经打、琢、磨制而成。整体呈柳叶形,贺弧状刃正中出锋,刃部锋利,有磨用痕迹;顶端窄且尖,见打琢痕,通体扁平,型体硕大,通长在30厘米以上。有学者称其为“犁”,是松土器具。 玉纺瓜: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系巴林石制成。共出土两件。一件为桂叶形,在两个尖头间沿瓜连雕刻。对称的一周沟槽,厚与宽相近,略显扁平,长4.1厘米,宽1.6厘米。一件呈椭圆形,刻有沟槽一周,平面中间钻有一圆孔,厚度稍小于宽度,长1.6厘米,宽1.1厘米。
玉蚕
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共为两式4件。为软玉雕琢,呈浅蓼绿色,有少许黄褐色斑点。两式玉蚕型制均呈圆柱体,大小不同。其一,额部阴刻“八”字纹。颈和背部的上方饰有四条平行的凸线纹。颈部的下方有一横穿透孔,尾端微向背部翘起。通长7.8厘米,直径3.3厘米。其二,头部与整体粗细无异,唯尾部为扁圆柱体并逐渐收缩为圆尖向背翘起。头部表面微鼓,中间两只圆眼微斜,两眼间有一竖不连通的凸线,两眼中上方阴刻似人字眉状纹,两眼的下部,亦有一双对称的乳凸状纹。颈部上方,饰有一双半圆形,相近圆弧的凸状纹。背部上方饰有两道平行的凸线。颈部下方侧面,有一对穿透孔,其余部位均无饰纹。
喜鹊登梅拐杖
于图木胡柱1号辽墓出土。为辽代契丹族的一种礼器,木质,长2米,直径约2.8厘米。杖首雕刻部分长35.5厘米,杖尾端有2.5百米长的金属箍痕。雕刻束花共6组,其中大束5组,小束一组。花形呈怒放、绽开、含苞等状,还有蓓蕾。一喜鹊左爪着枝,右爪呈弯曲提起,昂首仰颈,双翅微展,呈登梅状。雕刻构图生动,刀法遒劲,刻工朴实,透雕、浮雕兼用,疏密有致,错落有别,铁干虬枝,真实可信,为辽代木雕工艺品中的孤品。
紫定莲池四鱼碗
辽庆州城出土。系宋代名窑定窑烧制的稀世珍品。圆唇、壁薄、体轻,碗筷壁作45度斜出,胎骨白中闪黄。釉质晶莹柔润,薄厚均匀。釉薄处可见胎上的旋轮痕,积釉处有泪痕,隐现黄绿色。击声如磬。碗沿为芒口,其余部分满饰酱釉。酱釉色中闪现如斑,覆烧时釉流向底部。外壁光素无纹。碗内口沿稍下施两道与口沿平行的凹纹。余皆饰工整雅素印鱼、荷莲、水波纹。线条为大都凸起的阳纹,纤细柔和。内中显现盛开的莲花,翻卷的荷叶,又有一处3叶3花互生于莲茎,间以飘荡的浮萍,水波翻滚,鱼水相融,有三鱼顺流相逐,一鱼沉入水底,在荷莲中静息。整个备案布局充实,层次分明,密而不乱,静动互宜。此碗在造型、釉色、印花诸方面都颇具匠心,是当时我国陶瓷业高度发展的代表作。
岁寒三友钗
黄金箱:出土于古日本芒哈前水渠中。箱为内外双层,外层纯金,内层纯银,经捶揲铆钉而成。长23.1厘米,宽12.4厘米,高9厘米,呈长形六面体。重1950克。除底部外,通体錾刻精美纹饰,并有25处镶嵌点,其中顶部7处,正面10处,左右两面各4处。浅盖,深箱体,由子母口扣合。顶部錾刻团龙图案。龙体蜿蜒卷曲,首尾相连。头部较长,双唇开启,毛发披散,鳞纹均匀,鹰爪虎掌。上两爪,一爪擎火珠,一爪拨云雾。下两爪托海水江涯。周围用10朵如意云朵补白。图案外又廓以近似菱形的边,边外四角又辅以四组卷纹。整个图案笔触细腻,主次有别。龙体矫健,栩栩如生。前后两面的图案相同,均为吉祥图。主体纹为石榴、梅花、兰草、湖石。上下对边,饰满相连的龙卷纹,4角亦辅饰4组。整个图案层次多而不乱,画面繁而不杂,浑然一体。左右两侧的图案也完全相同,仍为吉祥图案。主体为石榴绶带,兰草湖石。上下对边的饰纹与前后两面相同,仍为吉祥图案。主体为石榴绶带,兰草湖石。上下对边的饰纹与前后两面相同,唯四角独以掐系为花纹。似为契丹葬物。
磨盘磨棒
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物”遗物。石质多为花岗岩,极少沙岩。琢、磨制成。磨盘选用长方形石板材制作,边角琢、磨加工,正面因研磨,中间部位形成弧形下凹。磨棒的选材与磨盘相同,大体分柱状、条状两种类型。柱状磨棒多见,两端为不规则圆形握柄,中间为磨面,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变换角度,磨面磨蚀,逐渐变细;条状磨棒磨面一般呈长方形,两窄边为磨面,有的仅一个磨面。个别条状磨棒有4个以至更多的磨面,磨盘与磨棒配套组合使用,为加工谷物的器具。
跪踞石人
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为黑色岩石雕成,高19.4厘米,通体雕琢后又经磨光。头顶有3层“相轮”式的装饰,顶端平齐。头部近似菱形,眼睛及眉弓下斜,浮雕作“八”字形,鼻头较大,未刻鼻孔,口部无明显刻痕,下颏较大微前伸,两臂弯于胸前作合掌状,腰部较细,两腿跪踞于臀下,裸体赤脚,性别特征不可辨。
馆藏文物
玉雕龙形
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为软玉雕琢,呈浅绿色,间有少量黄褐色斑点。高7.2厘米、宽5.2厘米、厚2.8厘米、中间孔径1.8 厘米。首尾相近,呈卷曲扁圆柱形。额头隆起,有两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一双。下颏前伸,阴线刻出双唇,唇上鼻头隆起,上饰阳线鼻孔。尾端变细,向中心收拢。颈部有一对圆孔。整件器物除头部外,余皆光素无饰。
青铜曲刃短剑:于大板炎葬场址古墓出土。称“琵琶形”、“柳叶形”短剑,系青铜铸造。短剑为直柄双曲刃,两侧刃处锋利。剑最宽处为6.6厘米,通长38厘米,其中刃长29厘米。剑中脊笔直通连,截面呈三角形高出刃面,内为椭圆形空心,自剑锋至剑尾、逐渐变粗,口呈菱形,系中国古商代铸造。
玉雕鸟形
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系采用巴林石雕琢而成,呈乳白色,高5.5厘米、宽4.8 厘米、厚1.1 厘米、中间孔径2 厘米。鸟 作卷曲扁状,首尾相近。大嘴尖喙,额头隆起,一双大眼无规矩的浮雕在头部两侧。翅肩在器休的外侧并向外尖出。翅尾向下凸尖。尾端呈秃状。整体光素无饰,唯在翅肩部有一对穿透孔。整个器形刻工淳厚简朴。
荣宪公主
昔日风采
荣宪公主昔日风采:荣宪公主是清朝圣祖仁皇帝玄烨的三女儿.她十九岁时(公元1691年6月)下嫁昭乌达盟巴林(今赤峰市巴林右旗)多罗郡王乌尔衮为妻.荣宪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一样,都曾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炊烟代替了连天的烽火,沟通和密切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影响,加速了文化交流。
宏伟墓葬
荣宪公主陪同丈夫渡过了四十个春秋,于雍正六年四月,死于巴林草原。荣宪公主的墓葬规模宏伟,地面建有享殿,筑有地宫,刻碑立石。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厚,用金枝玉叶来形容这位蒙古王后一点也不过分。公主头戴赤金凤冠,身着珍珠团龙袍服。缀满宝石、珍珠的凤冠,佩以金丝点缀和形状各异的赤金黄色孔雀步摇,衬以“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等金碧辉煌的金钗,富丽富皇,光彩照人。在众多雍容华贵的装饰品中,“众星捧月嵌猫眼宝石金钗”以金为托,珍珠做星,猫眼宝石嵌在正中,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最为引人注目。“珍珠团龙袍服”由十万颗珍珠串绣成八团祥龙图案,四周间以祥云和海水江牙。绚丽多彩的花纹和纯洁高雅的珍珠,组成了这件珠光闪烁、世所罕见的袍服,向世人展示了荣宪公主生前的风采。
公主印鉴
蹲踞状石人:于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为花岗岩雕成,通高35.5厘米。石人的头部,从眉弓开始,沿前额向上有一微见隆起铁眼凸起。至头顶正中形成两个乳头状凸脊。眉弓隆起,两眼凹陷,无眼球,嘴内凹作张开状,下唇宽厚明显,两臂弯曲伸向腹前,两腿弯曲,臂下和脚底连雕在料石上。石人裸休,性别特征不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