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舍介绍
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薄一波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
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机关南撤。
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为薄一波、陈赓、警卫班、参谋部等办公室和居室。窑洞总占地面积215平方米。
该馆成立于1984年6月,原馆址设在县晋剧团院内,后又搬迁至县烈士陵园内,1988年迁入现址。文物馆的建筑是两座经过维修复原的砖本结构古建筑物,占地面积1643。35平方米,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
展览设置
陈列室分2个展厅,一、为革命文物陈列室,革命文物陈列室陈列革命文物540件,主要通过实物、照片、模型展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沁源县人民群众抗击日寇的斗争历程。另一为历史文物陈列室。历史文物陈列馆展示了沁源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展品76件。
历史沿革
灵空山是当地驰名的风景游览区。1987年,经县人政府申报上级批准,该馆设立了灵空山圣寿寺文管所。灵空山圣寿寺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5平方米。寺内除保存了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古建筑外,并有泥塑、彩绘、碑刻等文物以及书画、根雕、历史沿革陈列等供游人参观。1992年,沁源县文物馆还分设了闫寨革命旧居管理所,并在各处旧居内进行革命文物陈列。
以纪念“沁源围困战 ”胜利六十周年为重点营造宣传氛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沁源围困战胜利60周年、长治建市60周年,为了搞好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从3月份就拉开了帷幕。一是县委、县政府于3月份以沁发[2005]6号文件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抗日战争和沁源围困战胜利60周年的通知》,安排部署了11项重要活动。4月10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邀请参加过沁源围困战的抗日老干部、老党员、老民兵及他们在我县遗属约60余人,在县委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4月10日晚由宣传部、文化中心在县大礼堂举办了沁源县纪念抗战胜利和沁源围困战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4月11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在县剧场隆重举行万人大会,纪念抗战胜利和沁源围困战胜利60周年,期间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中心、县旅游局联合在县文物馆展览中心举办了沁源县纪念抗战胜利和沁源围困战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城建环保局、财政局、民政局协调配合申报并争取立项修建了太岳革命纪念馆,抗日英雄赵正中、张法中、李学孟纪念亭;由县政府办牵头,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开展了对县内健在的、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沁源围困战的老战士、老民兵的慰问活动;县史志办、县抗战史研究会完成了《沁源抗战实录》、《中共沁源县历史记事》等书的编印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新闻中心具体负责,在4月11日在《沁源时讯》上刊发纪念沁源围困战专版,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与读者见面。
馆藏作品
沁源县文物馆自筹建以来,广泛开展了文物调查、征集和考古发掘工作。现有馆藏文物3700余件,其中大多以地方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为主。
曾经出版物有《沁源文物资料》、《文物简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