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
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
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
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
民国后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
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
这里铺设的是专门为皇家烧制的地砖,也就是俗称的“金砖”。金砖给人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的感觉,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这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在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其选料、烧制、加工均有严格的工序,铺设前还要经过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处理。
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 其中,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历代帝王庙中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
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
历史沿革
明朝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
之后,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帝王一脉相传的人物系列,后世对他们的祭祀是我国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
早在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就记载了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认为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华夏-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
展览展示
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
东配殿内的历史沿革展主要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帝朱厚熜、清顺治帝福临、清康熙帝玄烨、清雍正帝胤禛、清乾隆帝弘历明清六位皇帝在创建、充实、发展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他们的作为构成了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的发展主线。
祭祀
配殿的主要祭祀人物展,展出主要人物三十八位。展览中介绍的人物既有开国帝王,也有守业帝王,既有华夏-汉民族为主体的帝王人物,也有多民族帝王人物,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此外,还介绍了众多的历代文臣武将,其中不乏著名历史人物,更加丰富了展览内容。
第一单元:主要入祀人物三皇五帝历代帝王
第二单元:未入祀的几位人物秦始皇、曹操、杨坚
展览
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
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生出来的100个姓氏,一一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
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历代帝王庙内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有助您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但愿您步入《三皇五帝与百家姓》的展厅之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一家,根在华夏!
附百家姓展览姓氏目录:
系自炎帝: 姜、吕、丘(邱)、丁、高、许、卢、谢、崔、申、雷、易、连、向、习、龚、纪、方、章、岳、焦、齐、贺、饶
系自黄帝: 任、张、王、周、吴、郑、杨、郭、贾、蒋、蔡、毛、薛、韩、何、于、邵、魏、康、冯、吉、汪、余
系自少昊: 金、秦、赵、马、梁、徐、黄、江、李
系自颛顼: 祝、曹、朱、董、陆、潘、温、苏、顾、严、费、楚、夏、曾、白、罗、龙、庄、熊、叶、彭、钱、沈
系自帝喾: 汤、宋、萧、孔、戴、林、武、邓、傅
系自尧帝: 伊、祁、陶、唐、刘、杜、范、房、红
系自舜帝: 姚、虞、陈、胡、田、袁、邹、甄、孙
建筑
进景德门向北,是历代帝王庙里最大的一个院落。院落正中,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据《大清会典图》附图,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级。景德殿与御碑亭覆瓦原为绿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为黄琉璃。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
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它的瓦是黄色琉璃简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组成,它的彩画是金龙和玺。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书。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
景德崇圣殿整体建筑显得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建筑特点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它是皇家级的建筑物。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
《易经》里说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中,正殿往往处在中心位置。历代帝王庙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圣殿。它的屋顶是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使用黄琉璃瓦。大殿面宽九间约51米,进深五间约27米,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殿高21米,立有60根楠木柱子。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梁架共同支撑着巍峨的殿顶。大殿内天花是旋子彩画,外檐用金龙和玺彩画,格外显出富丽堂皇。
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西配殿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居高临下,异常威严,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古朴雄浑。
庙的东南部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筑,另有钟楼一座。庙门庄严气派,门前两座下马碑和巨大的红影壁。下马碑上有汉、蒙、满等文字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显示着历代帝王庙的威严和尊贵。
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
彩画艺术
历代帝王庙的彩画经专家考察,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明嘉靖始建时期的彩画,即1530年;
2.清雍正大修时期的彩画,即1729年;
3.清乾隆修缮时期的彩画,即1764年。
历代帝王庙的彩画最有价值的是始建时期的,在如今的建筑上还有遗存,可惜常人不易见到了。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边,有三间彩画,从纹饰到工艺,是非常有价值的明代彩画。在景德门的脊部也留有一间明嘉靖始建时期的彩画,也在天花板上面。它的纹饰与正殿不一样,做工没大殿精细。
此外,东跨院的神库神厨,也留有始建时期的彩画痕迹。在宰牲亭的南侧和西侧有一两件。后人把清代彩画做在老地仗上了,所以留下一些痕迹来。
景德崇圣殿天花面除三间彩画,其它都是白木头茬,这可以说明它是明嘉靖时期的原活儿,后来几次修缮脊部都没动。清代修缮时为何没动明嘉靖时的彩画呢?古建专家蒋广全分析,可能是清代想给后人留下一个信息吧。
清代建筑之所以搞大规模的彩画,也是一种粉饰太平。它要是把所有旧宫殿拆了重建,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如果把建筑装饰一下,还是方便可行的。明始建时期的彩画在天花上边,常人看不到,也就不去替换了。也许有可能是无意间保留下来的。倘若是有意留下,则有可能把它视为震慑物,不便去动它了。
祭祖活动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清代继续沿用,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北京历代帝王庙以伏羲、炎黄祖先为祭祀中心,是全国唯一集中祭奠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等中华先贤于一庙的神圣殿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在2000年政府投入巨资全面修缮后于2004年对外开放。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开放,使北京市旅游市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旅游产品。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历代帝王庙已成为各大入境旅行社常规行程新景点。2004年,北京历代帝王庙还举办了首届华人祭祖活动。在北京市旅游局的支持下,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都要举行,并将结合瞻国史、品国宴、看国戏等活动,把北京历代帝王庙打造成一个品牌旅游产品。使历代帝王庙在凝聚海内外华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成为阜景文化旅游街的标志性开放景点,成为2008年人文奥运的重要载体。
祭祀乐器
现代人对于古代礼乐制度已经相当陌生了。古代礼乐消逝已久,作为古代礼乐的基础——周礼、周乐也难以寻觅踪迹了。然而,传统的礼乐文化如同血与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始终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心理、行为、情感。
何谓礼乐呢?学者们认为:礼和乐都是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仿效或体现。礼是取法天地的高下有别、四时的轮换有序、六气的相互生发、万物生养的各有所宜的原则而制订的;乐则是对自然界合规律又合目的的构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形态的模拟与感觉。礼、乐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礼,主要用于“辨异”,以区分个体成员的贵贱等级,使其明确各自的地位、职责和义务。
乐,主要用于“求和”,调谐人的内在情感,协合不同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之相亲相爱。礼和乐都必须合“度”,若“过”便会引起混乱。礼和乐似孪生兄妹,形影不离。在礼乐文化体系中,礼居于主导地位,支配着乐;乐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礼。一般说来,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舞,不得混用,而且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只能享用不同规格的乐。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所用乐舞都有严格限制。乐队规模的大小,舞队人数的多少,演奏的乐章,歌唱的诗篇,甚至演出程序,都根据不同的用乐场合,用乐者的不同身份,不得僭越。
有庙无佛
北京地区流行一则关于历代帝王庙的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有些人常把庙和佛视为一体。其实,没有佛的庙是很多的。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设立社坛,像北京的天坛、地坛、月坛、日坛、社稷坛等等,社坛通常设在室外。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内进行,祭祖的场所则称之为庙或祠。
坛和庙本来是区别得比较清楚的。后来,有的地方祭祀自然神改在了庙里,比如祭泰山的岱庙。此外,随着由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传播,这些宗教建筑也往往使用庙这个称呼,比如众多的佛教寺庙以及道教的中岳庙等。这样一来,同一个“庙”字,有的属宗教类建筑,有的仍是祭祀用的建筑。北京历代帝王庙并不是宗教场所,它供奉祭祀的对象,既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中国史前时期的祖先人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汉、唐、宋、元、明等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的一座皇家庙宇。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即1531年,距今有470多年历史了。明清两朝供奉中华祖先与历史先贤,并进行群体祭祀就在这座神圣而庄严的庙宇里。这项祭祀活动遵据国家祭祀制度,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明嘉靖帝、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曾亲临北京历代帝王庙参拜致祭,平时则由皇帝委派朝廷大臣前来致祭。
因此,历代帝王庙的政治地位,是与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庙以及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相齐的,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鉴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所以它的建筑也就具有极高的等级规格和庄严豪华的皇家气派。如今,正式对外开放的历代帝王庙,是严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缮和部分复建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历史的界标”。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建筑经典,它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