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师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北京市级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校。北京师大附中始建于1901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公立中学,是我国著名的中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师大附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西城区和平门南新华街,毗邻天安门广场和琉璃厂文化区,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38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078平方米;学校现有建筑为: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研修楼、百年附中会堂、运动场等。
学校现有高中32个教学班,初中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53人;外国留学生107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45人,其中教师200余人;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90多人,其中正高级7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7人,市区级骨干教师40人;教师中博士3人,硕士90余人。50多位教师从国外学习、工作归来。特级教师15人,目前11人任课或指导青年教师。
师大附中始终站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前列,在学制、课程、教材研究和实验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师大附中对教师的要求高,名师多,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校开办了培养拔尖人才的钱学森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外语实验班和中美合作国际化人才项目班,授课均由各科一流教师担任。外语教学突出是师大附中的一个特色。学校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选择教师要求高,教师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有深厚的功底。
师大附中教师的特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师大附中教学的特点:起点高,方法活,要求严,学生能力强,负担不太重。
师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师大附中的培养目标:全人格,高素质。
师大附中的校训:诚、爱、勤、勇
历届校友中,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土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师大附中数万学子的杰出代表。
1901年 ,五城学堂成立,陈璧为首任总督办。
1902年,顺天府尹堂和五城察院筹拨2800两银,为学堂购置图书,更名为五城中学堂。
1904年,学堂议定新章,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即勤学分、汉文洋文分、体操分三门各立一册。
1912年 奉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令,五城中学堂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
1921年,增设女子部,是为全国中学男女同校之始。
1922年, 林砺儒主任进行学制改革,采用三三制,制定三三制学则40条,自定大纲,自编教材。
1923年 ,正式施行三三制,校名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31年 ,男附中与女附中合校。重定学校组织管理条例、办学方针。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部分师生随师范大学内迁西安,改称“西北临时大学高中部”。翌年,迁至陕南古路坝,改称“西北联大附中”。
1938年, 北京的附中划归国立北京师范学院,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39年 ,“西北联大附中”更名为“西北师院附中”,后迁至城固东关。
1949年 2月,北平市军管会文管会接管北平师范大学,委派郝人初委员任附中校长,华北育才学校与北平师大附中合并。
1952年, 教育部指令学校机构调整:原一部、四部合并,仍叫“师大附中”。工农速成中学,后又改为东城师范。
1972年, 师大附中由师大领导,划归宣武区教育局领导,改名为“北京市南新华街中学”。
1977年 ,北京市委批准恢复原校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78年 ,北京市委决定:师大附中仍归北京师范大学领导。为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撤消革委会,恢复校长制。
1980年, 改建校舍。兴建教学大楼、实验楼、礼堂、食堂、大操场、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
1992年, 北京师范大学批准我校与大兴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在大兴县黄村建立师大附中分校,期约8年。
1997年, 被评为市“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2001年,举行建校100周年庆典。
2011年,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钱学森班正式成立。
(以上数据来源官网,数据截止至2019年12月)